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即將提升到5000元的消息,引起各界熱議。
經濟學家、北京中博聯創經濟策劃中心主任李從國長期從事經濟研究,準確預測了2011年、2023年兩輪個稅起征點調整的額度。2011年5月,他曾提前49天預計個稅起征點將調整到3500元;2023年12月,他又發文預測下一輪個稅起征點將提高到5000元,這個預測在近期正在審議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中提到初步證實。
記者就本次個稅起征點提高問題采訪了李從國。李從國還作了進一步的預測,他認為,個稅法修正案(草案)目前提出的個稅起征點額度是每月5000元,提升的額度與2011年的提升額度一樣,都是提高了1500,幅度沒有變化。好不容易再提升一次,幅度沒有改變,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由“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意義沒有體現,估計在征求意見后最終有可能會在提升幅度上有所擴大,最終個稅起征點提升到每月5500元。這樣以提升額度增大來體現咱們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個稅標準的提高,實際上跟隨了國家經濟形勢和經濟發展的變化,隨著GDP的增長和(港股00001)經濟增長,個稅標準提高也是勢在必行的趨勢。目前,在政府的各種開支都不能減少的情況下,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也是政府一種平衡的選擇。國內經濟增速下行,股市、個人消費均呈現低迷狀態,而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提高在讓大多數人受益的同時,無疑會增加財政的壓力。李從國說,現在個稅調整的實質是關系到民生問題,在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成本比以前更大,也就是說,錢越來越不經花了。在總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在這方面的支出多了,那么在那方面的支出就會少,而少交稅的錢就能用來個人消費。
1998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快速擴大,用于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方面的公共投資規模也逐年增加。隨著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地方政府公共投資的效率問題日漸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公共投資的目的在于提供公共產品,其具有極強的社會公益性和宏觀調控性。在發展中國家公共投資效率低下是常見的,因為無法保證決策至優和調動民智民力積極參與,而且重復建設、無由建設、供需脫節等時常發生。改革進入深水區,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改變這種情況。然而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政府又不得不付出容忍低效率的代價,肩負日益增長的財政壓力繼續前行。
從目前實體經濟發展低迷短期內很難看見曙光的情況看,未來財政的壓力會加大,因此即使政府想再提高個稅起征點改善民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但對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穩定一定是壓倒一切的,穩定是最大的利益,因此個稅起征點低的痛苦短期內不可能有明顯改善。十年內個稅起征點也不可能提升到每月1萬元。
那么,未來個稅的起征標準會不會繼續調整、提高?李從國認為,“提高到5000-5500元這個區間后,未來10年都很難提高到1萬元。”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的費用扣除標準為3500元,如果生活在大城市且僅取得工資薪金所得,該費用扣除標準略低。他舉例,3500元的收入在一線城市可以說是很低,在二線城市要想保障基本生活也略顯困難。因此,按照國際上的慣例,如果生活成本已經超過上次確定費用扣除標準的生活成本的30%以上,則說明費用扣除標準需要進行調整了。國外的費用扣除標準大多是根據通貨膨脹率的不同,每年進行調整。
“總體而言,個稅起征標準的提高對個人來說是好事,尤其是對于剛參加工作、收入不高的年輕人來說。”李從國說,這也有利于讓中低收入群體保持有尊嚴的生活。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cn)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