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注冊制4年后,中國資本市場在2023年新年伊始迎來全面注冊制改革。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FA(財務顧問)、創業者等如何理解市場變革下的機會與新要求?
在多家受訪機構看來,全面注冊制改革將進一步打通“募投管退”環節,創投項目上市率提高,一級市場退出更加通暢,投資周轉率提升,最終提高創業投資活躍度。但對創業者、投資人等提出更高專業要求,競爭分化態勢加劇。
創投市場更活躍
Choice數據顯示,試點注冊制改革至今,IPO數量明顯提升,這也意味著給企業背后的創投機構帶來資金退出機會。財信證券表示,全面實施注冊制預計將為IPO市場帶來一定的增量空間。在樂觀假設條件下,預計2023年全市場IPO規模將迎來約20%增量。
(試點注冊制改革以來,上市企業明顯擴容)
中信資本方面告訴記者,經過4年的試點,注冊制對實體經濟尤其是科技創新類實體企業的推動作用明顯提升,資本市場各方對注冊制的規則也逐步熟悉與掌握。全面注冊制將縮短從投資到退出的周期,將加快創投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助于創投行業更多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實體經濟及科技創新的發展。
“在全面注冊制下,一級市場活躍度有望提高。但創投行業的馬太效應將會加劇,投資機構分化將成必然,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浙商創投董事長陳越孟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直言,退出渠道的拓寬并不代表風險降低,注冊制時代創投基金項目退出收益將低于核準制。一方面,資金馬太效應將更加明顯,好項目向頭部機構集中,一級市場對熱點行業、稀缺標的、優質資源的爭奪將愈發激烈;另一方面,一二級市場套利模式失效、退市常態化也將加速機構優勝劣汰,創投機構獲利難度增加,但有助于推動行業回歸價值投資本源。
當前,全面注冊制改革主要制度規則正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中,證監會將根據公開征求意見的情況對上述制度規則草案做進一步修改完善,履行程序后發布實施。
記者從深創投方面獲悉,自2023年試點注冊制以來,其共有82家企業登陸A股市場。“注冊制并不意味著零門檻,伴隨注冊制實施的是更加嚴格的自律機制和事中事后監管,這一監管導向已經在科創板和創業板試點中顯示了良好效果。”深創投方面提出,建議明確主板首發申請的行業屬性要求,使得創投機構在前期投資時獲得更加明確可預期的指引。此外,可對創投機構減持退出的鎖定期要求試行反向掛鉤減持政策,以支持引導創投機構投早投小。
機構積極應變
據證監會披露,注冊制改革的本質在于將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改革后的主板主要突出大盤藍籌特色,服務于成熟期大型企業。科創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創業板服務于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北交所與全國股轉系統共同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形成多層次、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市場格局。
如何理解全面注冊制改革下的創業投資賽道機遇?
宸睿資本創始人胡維波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就具體創業投資賽道而言,要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比如國家大力支持的“卡脖子”技術領域。他透露,今年將關注新時代中國消費行業投資主題,尋找中國消費行業的“芯片”和“安全供應鏈”,科技驅動,聚焦消費領域的國產替代和專精特新,包括上游的食品工程、研發、發酵、萃取、酶制劑、微生態制劑、種業科技、合成生物學等。
此次改革對VC/PE機構有何影響,未來行業生態或出現哪些變化?胡維波坦言,“注冊制改革下,更考驗創投機構的自身專業、壁壘、資源協同和生態賦能等能力。考慮到中國內循環戰略的逐步深入推進,美元基金在大陸的布局可能有所減少。”
私募股權投資財務顧問作為市場重要參與者,也在積極應對改革后的市場變化。光源資本創始人、CEO鄭烜樂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面注冊制將推動國內證券市場往更加市場化、價值導向發展,豐富一級市場企業的多樣性,吸引人才、加強政府資金杠桿效應等。
“財務顧問行業要以價值發現和專業服務為使命,扎實幫助創新成長性企業規劃和推進融資和并購等戰略動作。”鄭烜樂指出,業務質量及成長性將成為考察企業的核心標準,建立“好公司能上市”的確定性通路,將會吸引更多高成長和科技屬性企業擁抱國內資本市場。但全面注冊制下對公司信息審核的要求更加嚴格,一級市場估值體系將回歸理性價值判斷,在更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對創業者的能力要求更為嚴格。
投資難度增大
全面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打通“募投管退”環節,但從試點注冊制改革以來的表現來看,上市企業的擴容也伴隨著破發,尤其在2023年多重因素干擾下A股重挫,個股表現分化明顯,這給企業背后的創投機構退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那么,隨著全面注冊制改革的到來,在更加市場化背景下,創投機構如何保證投資收益?
(各大試點注冊制板塊上市企業情況)
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優秀的退出業績取決于優質的行研、優質的賦能和優質的風控。對于創投機構來說,全面注冊制下要學會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堅持在正確的方向上做正確的事。一是堅守核心科技賽道,持續加強行業研究能力,投早投小投“專精特新”。二是堅持三好標準(好項目、好價格、好條款),對于階段性受到熱捧的細分賽道保持戰略定力。三是堅決避免偽科技。大膽假設、小心論證,以工匠精神做好業務、財務、法務盡調,充分驗證項目科技成色、產業應用落地能力,堅決防止“偽科技”“假數據”項目。
陳越孟認為,“想要投資穩定盈利,創投機構需要在早期階段就發現企業未來的核心價值,深度參與企業培育。”他提出建議,對于市場天花板有限的公司,應注重現金流和收入能力,以抵御未來二級市場低市值和交易量的沖擊;而對具備高技術壁壘的公司,則需要真正關注企業的成長性、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對產業鏈有更全面、更深度的理解,同時在產業上下游要有豐富的資源積累,能夠為被投企業進行深層次賦能。
深創投方面告訴本報記者,全面注冊制改革暢通退出渠道,更多社會資金有望流入創新創業領域。但市場化下新股走勢分化趨勢必然,甚至出現類似港股的“仙股”現象。創投機構要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通過產業鏈深度研究選擇投資標的。此外,對把握二級市場退出時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對于周期性較強的行業,需要預判“申報—發行—退出”期間可能歷時多年的周期波動。
多位投資人士告訴記者,全面注冊制改革下,投資人對二級市場要有一定認知,在投資之前,就要評估該項目未來上市后可能的市值表現。且對于已經上市的項目而言,出于退出以回流資金需求,機構要把握好減持節奏,綜合考慮資本市場環境、所在行業成長趨勢、產業周期、企業在產業鏈的影響力等多重因素。
本文源自證基風云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