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選用電腦主機的時候往往會看到或聽到商家對CPU性能的描述里包含這樣的詞:核、線程、頻率。比如“I9-9880XE:18核36線程,基礎頻率3.0GHz,睿頻頻率44GHz”。這里我們分別解釋一下“核”“線程”“頻率”。
1.核
“核”指的是CPU的核心,也叫內核,內核的本質是芯片,由單晶硅制成,用來完成所有的計算、接受/存儲命令、處理數據等,是數字處理核心。
CPU中心那塊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
2.線程
線程,從電腦運行的角度來講,就是電腦運行多少個程序就表示多少個線程。CPU性能描述中的多少線程,說的是這個CPU在同一時間能夠運行最多多少個程序(注:程序不代表軟件,很多程序在你看不到的位置運行著,這就是說,并不是你同一時間開了多少個軟件就代表多少個線程,不能通過開軟件數判斷線程數)。一般來說,CPU多少個核心就對應多少個線程,但最新的技術中出現了“超線程”,這使得一個核心最多可以支持兩個線程。
3.頻率
頻率下我要解釋四個概念:主頻、外頻、倍頻和睿頻。
主頻即CPU的時鐘頻率,計算機的操作在時鐘信號的控制下分步執行,每個時鐘信號周期完成一步操作,時鐘頻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CPU速度的快慢。一般意義上的CPU的頻率其實就是指CPU的主頻。比如,你一秒鐘內能完成5個操作,那你的主頻就是5Hz,如果把大象裝進冰箱分為三步操作,那你一秒鐘內就能完成“把大象裝進冰箱”的任務,還能余出兩個操作的空閑時間,三秒鐘剛好能完成“五個把大象裝進冰箱”的任務。
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就是說,外頻是跟外部對接的頻率。要理解這個概念,你首先得有“環節”意識,就是說,你得意識到你是一項工作(比如模塊生產流水線)中的一個環節,有上一環節需要你對接,也有下一環節需要你交接。在這整個流水線中,每個環節工作量必須保持同步,前一環節單位時間里做了多少個模塊,這一環節單位時間里就要裝多少個模塊,一旦前一環節裝多了,到你這一環節就卡住的就多了,流水線就會出現卡頓,停滯。
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是個參考概念。早期的CPU并沒有倍頻這個概念,那時主頻和系統總線的速度是一樣的。隨著技術的發展,CPU速度越來越快,內存、硬盤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了,而倍頻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使內存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對較低的系統總線頻率下,而CPU的主頻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理論上)。
睿頻是一項加速技術,不針對所有的CPU。英特爾在最新酷睿i系列CPU中加入的新技術,以往CPU的主頻是出廠之前被設定好的,不可以隨意改變。而i系列CPU(i3除外)都加入睿頻加速,使得CPU的主頻可以在某一范圍內根據處理數據需要自動調整主頻。舉個例子來說吧,不存在“睿頻”的時候,工作崗位上的每個人就就干著自己固定量的工作,誰也不幫誰;有了“睿頻”這種說法后,就是說你還在進行著繁重的工作的時候,其他人如果閑著,就會過來幫你一起工作。
關于“內核”和“線程”,行業里還有這樣一個類比:假如說CPU是一家銀行,那么內核就是業務員,線程就是窗口。一內核一線程,就是一個業務員只盯好一個窗口的業務就行;一內核二線程,就是一個業務員要盯好兩個窗口的業務,可想而知,一內核兩線程的不保險性。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