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已拉開大幕,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進入這個行業。隨著我國專利申請量領跑全球和連續4年保持位居世界首位的驚人增速,“專利代理人”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在許多剛畢業的年輕人眼中,這個行業似乎非常紅火、充滿遠大的前景。而事實上,這個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的行業往往入行門檻非常高: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具有理工和法學雙重背景。但恰恰是這樣的精英群體,卻有著與之不相匹配的收入水平、枯燥的工作環境、高強的工作壓力和缺乏自我價值肯定的困頓。
和許多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一樣,正值工作時間,北京某代理所安靜得似乎掉根針都能聽得到。沒有前臺和接待人員,偶爾有電話響,接聽人用幾不可聞的聲響輕聲細語的回復著。在室內綠植的影影綽綽里,整個辦公室似乎更顯清幽沉靜。
代理人勵向南正在為人員招聘的事情頭疼。作為一家成立僅僅只有五年、人數不足30人的小型事務所,該代理所專注互聯網業務,并朝著\"精品所\"的目標努力,隨著百度、阿卡特朗訊等大客戶的積累,這一方向似乎已逐漸明朗。\"對我們所而言,案量已經足夠,我們急需要更多的人手來提高自己的處理量,但問題是很難招到合適的人選。\"勵向南告訴記者,\"我們希望能從好的學校招人,上海高校的應屆生似乎對專利代理行業興趣缺乏或是不甚了解,這方面我感覺北京的整體環境要好一些,之前的幾個新人都是來自北航、北郵的理工科碩士。\"
無論小所或是大所,人才緊張似乎已成為行業的共同煩惱。成立已有11年,擁有200余員工的北京同達信恒同樣遇此難題,正在北京和上海分公司之間輾轉忙碌的執行合伙人李欣直言不諱地提出:\"整個行業缺的主要是高水平、高素質的代理人。高校無法傳授實務經驗,很難直接輸送人才,而事務所又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培養新人,加之人員流動頻繁,市場的供需結構決定了整個行業人才緊張的局面。\"
相比代理機構的委婉斯文,應屆生的選擇則來得更直接現實一些。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袁真富在采訪中告訴記者,不同于律師行業,專利代理人的就業方向對知識產權專業的研究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從上大知識產權學院的情況來看,畢業后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研究生比例不足10%。
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一位畢業于重點高校的理工科碩士,北京上海地區代理機構開出的普遍起薪往往在3000-6000元左右,涉外專利代理的職位相對會高一些,但是對語言要求極高,工作內容大多是處理翻譯文件。顯然,相比企業研發人員動輒八、九千元以上的起薪,代理所的開價已讓許多人卻步,而天天和文本工作打交道的枯燥環境,缺乏上升空間的職業發展,也讓相當一部分人轉向企業法務或律所。在從業近5年,剛剛選擇離職并加入一家外企法務部的李麗(化名)看來,整個行業人才緊俏、炙手可熱,這樣的畫面看起來很美好,現實卻往往很骨感:前景需與\"錢景\"相配才好。
調查機構AQUIS Search公布了《2023年度中國律師&法務薪酬及市場報告》,據該報告統計,在國內較好的代理機構,從業2年且持有專利代理資格證書的代理人平均年薪為20萬元,3-5年經驗的代理人在20-30萬元之間,6-9年資歷可拿到40-70萬元的年薪,而10年以上經驗的代理人薪酬則高達70萬元以上。這份調查報告在一時間引發大量微信轉發,報告統計的\"平均年薪\",不知會讓多少被平均的代理人沉默不語。在從業已有15年的執行合伙人李欣眼中,這份數據顯然有些虛高,與大環境下的實際情況不符。\"如果沒有管理職位,不帶團隊,單單一個代理人是達不到這樣高的薪酬水平。\"李欣說。
國內某頂尖老牌代理機構上海分所負責人李靜元(化名)給記者的實際數據則更為直接明了:剛入行的新人,前3年的平均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而無論是從業3-5年或是5-8年,收入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基本維持在15-30萬元之間。當然,從業超過9年以上的資深代理人,收入也有可能達到70、80萬元,但這些人畢竟鳳毛麟角。\"如果單純做代理人,收入是有上限的,不可能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因為質量和數量的要求需要平衡,在代理費不上漲的情況下,收入很難得到突破。\"李靜元說,\"除非在事務所做管理帶團隊,會分享一部分團隊收益所帶來的利潤。等做到合伙人級別,能夠分享整個公司利潤時,收入會繼續增多。\"
有業內人士給出更為保守的看法:5年左右資歷的代理人即使是拿20萬的年薪也依然艱難,相反,以同樣的資歷,在企業卻可以輕松獲得這樣的薪酬。\"前幾年,一位知識產權法務人員的薪資在30-40萬元已經很高很稀缺了,這樣的職位對人員的要求還非常苛刻。但在近一兩年,企業放出許多高薪職位,對于擁有7、8年以上從業資歷的人而言,一般起薪都在50萬以上。\"這位資深企業知識產權經理人向記者透露,\"同時,每一次跳槽,都將帶來20%-30%的薪資提升,甚至最高可能達到50%以上。\"
據記者了解,除去股票分紅等公司福利,在國內頂尖民營企業中,專利總監職位的最高年薪在100萬元左右,個別互聯網公司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可能開出更高的價格,相較而言,外企的薪酬普遍偏高,大中華區總監職位的頂級薪酬高達100-200萬元,但最高一般不會超過200萬元。而代理機構的金字塔頂端顯然又是一個重量級:據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國內頂尖代理機構的最高層合伙人年收入達上億元,而普遍情況看來,普通合伙人年薪及分紅在60萬元左右,資深高級合伙人最高收入一般則在300-500萬元之間。
然而,最高收入水平對絕大部分代理人而言依然是遙遠的夢想。\"這個行業不可能大富大貴,但是解決溫飽和小康肯定是可以保證的。\"李靜元說,\"工作5-8年在上海買車買房我覺得問題不大,當然房子肯定是在郊區了。\"在許多人看來,專利代理行業賺的是辛苦錢,既然是辛苦錢,就不能指望賺大錢。\"專利民工\"、\"IP搬水工\"這些用來自嘲自娛的字眼,暗合著整個行業無奈的委屈:代理人收入水平和成本相去甚遠。
記者在上海地區采訪調查中發現,無論大所或是小所,招收的大部分是名校理工碩士,有相當一部分人且具有法律碩士背景,入行門檻極高。即使是純理工科專業,專利代理工作所要求的復合型人才,也決定了入行后補充法律知識的必要性。而冠以\"最難\"考試之稱的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此前通過率甚至連續多年低于10%,通過率比\"天下第一考\"的國家司法考試還要低。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截至2023年底,目前我國取得專利代理人資格人數達到3.7萬人,執業專利代理人達到1.7萬人。盡管如此,在代理機構,越來越多理工碩士背景的代理人,仍在朝著同時擁有專利代理資質和律師執照的雙證方向努力。
即使是跨過這道如此高的入行門檻,如果缺乏個人天分,依然不足以真正在代理界立足。\"優秀的專利代理人并非只憑證來衡量,市面上多的是有資格證卻能力不足的代理人,有時你甚至發現他們或許連最基本的原理都沒搞懂。\"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丁憲杰告訴記者,\"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代理人,除了過硬的技術領悟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相應的法律功底外,最重要的是要擁有邏輯歸納的天分和能力。如果資質平凡,可能還需要重新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
在整個代理服務行業,女性從業者的比重似乎在逐年增加,甚至占據主力——長期伏案工作的環境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能夠沉靜下來的氣質,耐得住寂寞的勇氣,這顯然不符合一部分野心家的理想。\"案頭工作永遠做不完,一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是家常便飯。代理工作干的不僅是腦力活,其實也是體力活。\"剛剛從代理所轉去企業法務部的李麗,指著自己鼻梁上的眼鏡苦笑著和記者感慨道,\"我剛進代理所的時候視力是2.0,工作這幾年,天天畫圖,對著電腦上放大400倍的圖——畫畫畫,于是就多了這副近視鏡。\"
作為事務所的管理合伙人,李欣也顯得有些無奈:\"因為要面對不同的新技術和發明人,代理人的壓力存續時間往往比較久,經常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高質量的專利撰寫文件。時間永遠不夠用,壓力無時不刻不存在,但遺憾的是,國內代理行業還不成熟,缺乏相應的心理疏導和壓力釋放方式。\"
大道遠行,勤身苦志,或許是代理行業苦樂自知的真實寫照。
劉芳(化名)是一家外企公司資深知識產權經理人,相比曾經在代理機構工作時的不穩定收入,如今她拿著穩定的高薪,已經遠離曾經疲于奔命寫案的生活,但壓力依然存在,而今的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企業中找準自身定位,實現自我價值。
而談及幾年前毅然從代理機構離職,她坦言是因無法接受提成制下的收入壓力--少干活就沒有錢賺。畢業于名校的劉芳擁有理工科碩士和法學碩士背景,曾任職國內某家頂尖專利代理機構。\"那時候,我每個月就四千塊錢的底薪,其中還包含基本的工作量,完成規定的工作量后才會有提成,而一個發明專利案子提成不到一千塊,收入極不穩定。\"劉芳告訴記者,\"好的代理機構要保證案子質量,一個月最多能寫五六個案子。算下來,每月老是拿五千塊錢左右的工資,甚至有時候沒完成當月的基本量,我還欠公司的案子,下個月只能拼命多寫。\"
據記者了解,在上海代理界,對一件發明專利案,中小型事務所給代理人的提成普遍在500-700元,質量較好的事務所平均在1000元左右,也有部分事務所可能開出更高的價格-一件高質量的案子最高能提成2000-3000元。業內存在一個普遍的共識:代理人勉強能拿到代理費的20%就已經很不錯了!一位代理人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北上廣深,對于質量還過得去的事務所來說,一件發明專利對外的平均報價在1萬元左右,最低一般也不會少于7000元,除去近3500元的官費、流程人員開支及其他公司成本,代理機構的利潤空間已非常有限,試想,代理人能從這有限的利潤里擠出多高的提成呢?
常聽企業知識產權人員對代理機構怨聲載道,而代理人也私下抱怨企業法務狐假虎威,從乙方身份轉向甲方立場,劉芳坦言,自己私下對代理人仍抱有同情和理解,一些細節上的小問題通常不會去有意刁難。\"每到月底,我的代理人都會專門跑來催我們的案子,如果這個月他們拿不到我們的案子確認,就意味著整個工作組本月都拿不到提成。在提成制下,大家就像是碼字工,收入和每一個字息息相關,壓力是很大的。\"劉芳說,\"這種壓力下,代理人腦中那根弦一直會崩得很緊,哪怕休息的時候,下班乘地鐵的時候,腦子中也會不停得想案子。如果遇到期限問題,晚上夢到寫案子都是常有的事。\"
有人說,談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理想主義者該洗洗睡了。王剛(化名)曾是一家知名大所的資深代理人,最近剛剛跳槽至另一家事務所,相比老東家而言,新單位名氣并不大,但是質量管控較松,這意味著之前一個月最多寫5、6個案子,如今可以寫10個甚至更多,拿到的薪酬幾乎翻了一番。相比之下,一個性格較真兒、真正要出精品的代理人,因為案子產出很低,卻有可能維持相對較低的收入,若想達到同樣的產出,似乎只能靠加班來追趕。\"同樣的,有的事務所一個案子收費只有5、6千元,一個代理人每月能寫近20個案子,案子質量雖遠不如我們,但他們的利潤事實上比我們要高。\"李靜元說,\"這是行業的一個怪象。我相信不同定位的代理機構都有適合自己的市場空間,但隨著國內企業意識的提升,政府的引導,對質量和服務有追求的企業會不斷增加,低端市場的發展空間或許會越來越小。\"
目前,代理行業大多實行\"師徒制\",新人往往只能從助理做起,一般要經歷近2年的培訓期才能獨立做案子,這段時間對代理人而言是最為辛苦和煎熬的一段寒冬:收入僅僅是3-5千元左右的基本工資,有的代理所或許會給200元左右的提成。一位代理人曾這樣總結過:代理行業是慢熱型的,你所需要投入的是前兩年的努力和辛苦,之后就是安安心心規規矩矩各憑本事賺錢了。李靜元向記者透露:在該機構上海分所,新人在兩年后的基本底薪是6000-7000元,三、五年之后底薪可能會達到1萬元以上。
\"入行一年多的那段時間,我一度對這個行業感到很迷茫,工作中處在可獨立又不能獨立的尷尬狀態,作為學徒拿到手的工資又很低。\"畢業于復旦大學計算機專業且擁有法律碩士背景的勵向南和記者提起這段往事,\"不過最后還是熬過來了,雖然收入水平在上海或許只夠溫飽。但這份工作也有吸引我的地方,比如不愁找不到工作,比如能在第一時間接觸非常棒的新技術新方案。況且,我們所不要求代理人出去跑業務,和律師相比,這樣安靜低調的職業可能更符合我的性格,會讓我更舒服一些。\"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