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個人養老金政策落地,各大銀行宣傳造勢鋪天蓋地,又是送紅包又是抽獎,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刷屏了。
有小伙伴私信問:個人養老金到底有什么用?每個人都適合買嗎?有沒有什么缺點?
本文小編就帶著大家扒一扒,個人養老金落地背后的養老真相,這絕不是薅羊毛和減稅那么簡單,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上期我們文章里就說過,個人養老金制度是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大白話說就是:在社保的養老保險以外,大家再開一個賬戶,這個賬戶完全是自己往里交錢,這個錢可以用來買國家篩選的金融產品,比如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等等。
退休以后,賬戶里的錢可以拿出來,同時社保繳納的養老保險也有錢,就等于是雙份養老金。
想法和流程都沒毛病,但個人養老金的一些細節,不能不注意!
①個人養老金限人群、限城市、限額
首先,個人養老金不是每個人都能買的,只有交了職工養老或者居民養老保險的,才有資格。
其次,還要在36個試點城市(地區):
具備上述兩個條件,才有個人養老金的購買資格。
但開戶后,養老金交多少,也有限制。按規定,每人每年最多可以往個人養老金賬戶中存入12000元,可分次存入,但每年不能超過限額。
這里也提醒大家:
開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時,只能選擇一家銀行,開通一個賬戶,不能多家銀行同時開通;開通后,如果想更換銀行,需要注銷上一個銀行賬戶,相對麻煩。并且,各銀行支持購買的產品,可能不同。②個人養老金能節稅,卻不適合所有人
個人養老金吸引大家的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交了之后可以享受減稅優惠。
雖說這是國家真金白銀的補貼,但其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買之前減稅優惠這一點必須要充分了解。
前文說過,個人養老金每年最高只能買1.2萬,相當于每年最高有1.2萬的免稅額,等到下一年做個稅年度匯算時,可做專項扣除,然后給我們減稅。
根據收入的不同,節稅優惠自然不同,小新給大家算了算:
假設每年買最高額度1.2萬,平均1000元/月,稅前月薪7000元,一年少交360元的稅;稅前月薪1萬元,一年節稅1200元;稅前月薪5萬,一年節稅3600元。
收入越高,節稅金額就越多,每年最多可以節稅5400元。
最最最需要大家關注的一個點來了!??!
買個人養老金時,省下的稅是暫時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等我們退休領取個人養老金時,必須要交3%的稅才能把錢取出來。
再看一下小新整理的不同收入節稅金額表,如果你的稅前月收入不超過8000元,個人所得稅繳納不超過3%,那買個人養老金,實際上是享受不到減稅優惠的。
只有稅前月收入超過8000元,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在3%以上的人,買個人養老金才可能薅到羊毛。也就是說,個人養老金更適合高收入人群。
③個人養老金是鎖死的,只能退休后領取
為了方便大家看個人養老金和養老年金險的區別,小新整理了如下表格:
簡單來說,個人養老金賬戶里的產品雖然經過國家篩選,相對安全穩健,但流動性較差,一旦我們開始往里面投錢,就必須等到退休,或是完全喪失勞動力、出國定居這樣情況下,才能取出來。
如果遇到急用錢的情況,個人養老年金不像商業養老年金保險那樣,可以通過保單貸款或部分減保,來換取一定的流動資金。
如果你想買個人養老金,就得做好“這筆錢被鎖死,退休前完全用不了”的心理準備。
④個人養老金非終身領取,賬戶里的錢領完即止
前文我們說過,個人養老金是在社保養老保險之外,再開的一個理財賬戶。
所以個人養老金在領取方式上,與社保養老保險并不同。
社保養老保險:交夠15年,退休后可一直領取養老金。個人養老金:無繳費年限,退休后可按月、分次或一次性領取,賬戶里的錢領完即止。商業養老年金險:繳費靈活,最長可選20年交;女性可選55周歲,男性可選60周歲起領,能通過減保領錢,最長能領一輩子。相比來看,社保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年金保險等,在領錢環節上更友好,一些終身領取型商業養老年金險,是可以領一輩子的,能更好地轉移長壽風險。
個人養老金雖能享減稅優惠,但上述提到的一些細節,一定要注意,它并非適合所有人。
另外,小新提醒下:
如果你的稅前工資超過8000了,但又超的不多,且還有像房租房貸、養娃養老等減稅項目,也要考慮下這部分專項扣除后,稅率是否還會超過3%。不要最后錢沒省下,反而多交了稅。
寫在最后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已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群已經占人口總數的13.8%。
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家庭,甚至是國家,都正在面臨養老問題。
從延遲退休政策,到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說明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不適合了,個性化、多元化的養老需求才能提升我們老年的生活品質。
如果大家想讓老年生活更加滋潤些,除了社保養老保險,個人養老金,也可以考慮下商業養老保險。
它和個人養老金一樣,屬于國家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三支柱,既可以鎖定長期收益,活到老領到老,由合同保證,也更加靈活。
人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趁年輕早做準備吧。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