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9月份開始繳納新農合。2023年新農合的個人繳費標準又漲了,為每人每年最低350元,較去年上漲30元。
村里大喇叭已經連續十幾天廣播新農合,但小編走訪了解發現,不少農村居民還在糾結到底要不要交2023年新農合。
這到底是什么情況呢?
新農合是基于“互助共濟”理念的農村醫保政策,也就是現行“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它的出臺與完善很好地保障了農村居民看病就醫權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村地區“生病硬扛”、“因病致貧”等問題。
但近年來,新農合費用年年上漲,尤其在當前種地不掙錢、疫情籠罩下農民進城務工難等情況之下,從起初的10元漲到如今的350元,新農合已經成為普通農村家庭需要慎重決定的大額開銷。
以農村三代6人之家(老人、夫妻、子女)為例,至少要拿出2100元為才夠一家人2023年新農合參保。
需要注意的是,350元的每人每年僅為國家層面規定的最低參保標準,地方會結合當地情況再進行具體明確,一般不會低于國家最低標準,那些每人五六百元的省市,每個農村家庭就得支出三四千元才行。
數據顯示,2023年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9000元,也就是說,大部分農村家庭的“錢袋子”其實是不鼓的,甚至可以用“囊中羞澀”來形容,從而造成可供家庭支出的錢并不充裕。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農村居民糾結要不要繳新農合是可以理解的。其中,有些農戶自然就產生了一種“交錢不看病報銷等于白交,這錢交得不值當”的認識。
然而,這種認識并非就是錯誤的,畢竟還是存在很多可能性的。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與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其中有很多農民離不開自家那“一畝三分地”,并且在下田耕種過程中造就了強健的體魄,身體硬朗也使得他們沒啥大的病痛,即便偶爾遇到發燒感冒,也多是到村衛生室拿點藥就能解決,但這樣不會產生醫保待遇,買藥的支出一般難以報銷,從而導致產生“買新農合不值當,交的錢打了水漂”的想法。
難道真是這樣嗎?
關于對新農合的認識,更為合理的或許是它的家庭屬性,即新農合最大價值在于對家人的“大病醫保”,它能最大程度降低農村居民看大病的開支負擔。老話講,人生無常世事難料,誰都不知道明天家人是否都還健康,新農合則為家人健康提供了一份保障,同時,也會給家人多一份安心。
一旦家里人得了大病,新農合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按照70%報銷比例來折算,可以為家庭減輕幾萬到十幾萬的支付負擔。如果沒有新農合的保障,那么所有看病費用都得自己承擔,可能就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農合繳費是農村居民應該支出的剛性開銷,不宜畏首畏尾猶豫不決,再艱難也應咬咬牙參保,尤其是有老人小孩的家庭更要應保盡保,否則對于多數農村人群來說,一旦錯過當地規定的繳費時間,就不能享受下一年度的醫保服務,若期間家人得了大病,看病費用是咱們難以承受的。
“作為過來人,我現在看得很清楚,即便生活再艱難,也會給家人繳新農合”,走訪時遇到一位康姓中年男人這樣告訴小編。
據康師傅講,他幾年前得了一場大病,原本做好了放棄的準備,因為他知道治療費用不低,好在城里打工的兒子得知了此事,并且為家人交了當年的醫保。在兒子的再三勸說下,康師傅還是去省城醫院接受治療,最后大醫院把他的病給治好了,十幾萬的治療費用也報銷了八萬多,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自從那場病以后,康師傅對新農合有了新的認識,新農合的最大價值在于對家人的大病醫保,每年交了一千多塊錢沒生病住院本身就是好事一件,就當為那些生病用錢的人做了點善事,退一萬步說,萬一真得病了也不用太過擔心沒錢看病,因為還有醫保來兜底。于是,康師傅每年都會早早地繳納這筆家庭的剛性支出。
當然,新農合繳費需要注意幾點:一是有在讀大學生的家庭,是不需要家里交新農合的,學校所在地的財政會全部承擔,要避免重復繳費。二是困難家庭、沒有勞動力的重度殘疾等人群可以享受減免政策,不交或少交,就能享受醫保服務。
對比,你認為2023年新農合,到底是繳還是不繳?#頭號周刊#?#打開眼界#?#頭條創作挑戰賽#?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