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今年剛退休,目前每個月退休金1800多元。前幾天,她一位朋友來我們家里,跟我媽聊起退休金的事情。
然后,我媽跟她朋友都很好奇,這退休金到底是怎么算的呢?為什么有的人交的時間不長,但是退休金多,而有的人交的時間很長,可退休金還是很少呢?
于是,我就拿我媽朋友的個人資料,跟她們詳細講了一下退休金的計算方式。
我想很多退休的老年人,都對如何計算退休金非常感興趣,因此今天,我就來詳細跟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教大家計算養老金。
我先說一下我媽這位朋友的基本情況:性別男,坐標福建省,年齡60歲,1988年5月參加工作,繳納31年社保,目前個人養老金賬戶是8萬多元,2023年5月退休。
我們都知道,養老金組成部分有三部分:個人養老金賬戶,基礎養老金賬戶跟過渡性養老金,接下來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計算。
一、個人養老金賬戶。
先說計算公式,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總額÷計發月數。
現在的計發月數是,50歲退休計發月數就是195,55歲退休為170,60歲為139。
所以,我媽朋友的個人養老金=80000÷139=575.54(元)。
二、基礎養老金。
接下來,讓我們來說一下基礎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養老金計發基數*(1+個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
想要計算出基礎養老金,我們得先弄明白什么叫做視同繳費年限。
大家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的企業才開始進行養老保險繳費制度改革,也就是在此之前呢,大家有交養老費,但是以前稱為“勞保費”,這些錢是沒有進入個人養老賬戶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媽這位朋友是1988年5月參加工作,他所在的企業在1992年5月開始實施養老保險繳費制度,那么在1988年到1992年期間有4年時間,他依然在工作,有交勞保費,所以這4年就叫做他的視同繳費年限。
說得更加直白點,視同繳費年限就是養老保險繳費制度建立之前的工齡。
所以我媽這位朋友總的繳費年限就是:31+4=35(年)。
計發基數的話,我們查到數據為7238元,個人平均繳費指數不知道,按大眾值0.8來算。
那么,基礎養老金=7238*(1+0.8)÷2*35*1%=2279(元)。
三、過渡性養老金。
因為我媽這位朋友,有視同繳費年限,所以就會有過渡性養老金。
所謂的過渡性養老金,其實就是給在建立養老保險繳費制度之前工作的人的一種補償。
過渡性養老金=養老金計發基礎*本人平均繳費指數*本人視同繳費年限*過渡系數。
福建省的過度系數是1.3%,不同地方的過度系數是不一樣的。
計算得到:7238*0.8*4**1.3%=301.10(元)
綜述:
把上面計算的三個數據加起來,就是總的養老金了。
養老金=2279+301.10+575.54=3153.64(元)。
可以看出,我媽這位朋友的養老金不是太多,但是也不是太少,處于中等水平,日常生活開支剛剛好足夠用。
總的來說,養老金的計算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很多數據我們個人是不知道的,所以我以上計算出來的數字,也只是一個大概數字,并非準確數字。
個人養老金其實也沒必要去計算,現在有很多個人養老金測算計算器,你只要把關鍵數據輸入進去,就會幫你計算出來了,非常方便。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這里結束,希望各位中老年朋友們,都能夠有一份比較好的養老金,能夠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