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介紹,幼兒園、學校是人員集中、密度比較大的場所之一,有限的教室空間、學生間玩耍嬉戲互相接觸頻繁等,都極易造成病原的傳播。一旦沒有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更是極易造成傳染病聚集性疫情。開學季到來,往往也是春季傳染病高發期,家長、學校、孩子們不能松懈。一起來了解5種常見的春季傳染病,以及如何開啟防御模式。
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這是由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常認為在潛伏期即具有傳染性。
主要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
目前的主要流行株:Omicron變異株BA.5、BF.7分支。
常見的臨床表現:發熱,一般維持1-2天,而后陸續出現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咽干等癥狀。病程末期至康復期間多伴隨干咳、咳痰癥狀。
劃重點
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的首發癥狀較為相似,一旦孩子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需要及時進行核酸或抗原檢測,若確診及時就醫、居家照護。
圖片來源:CDC疾控人
開啟新冠病毒感染防御模式
(1)健康監測要做好
目前,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師生出入校門不再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學生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應及時檢測抗原或核酸,如檢測結果確認新冠病毒感染,需如實報告學校,延遲返校。
(2)個人防護很重要
學校是人員聚集性場所,冬春流行季時呼吸道傳染病感染風險高,應避免接觸出現相關臨床癥狀人員。此外,建議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教室內門窗通風,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3)生活習慣要良好
家長應注意調整孩子的作息,均衡飲食,保證睡眠充足,循序漸進鍛煉身體。處于康復期的兒童應避免劇烈運動,從低強度活動開始,如散步、簡單日常家務等。如無不適,數周內可逐漸增加活動強度,直至恢復到患病前正常活動狀態。
(4)疫苗接種不可少
接種新冠疫苗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最重要的手段,3歲以上適齡無接種禁忌人群應接盡接。
對于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兒童,應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對于已感染新冠且“陽康”的孩子,可在感染6個月后接種1劑次疫苗,可以選擇滅活疫苗或重組蛋白疫苗。
3歲以下的兒童暫不接種新冠疫苗。
新冠疫苗與其他疫苗接種間隔至少14天(因動物致傷、外傷等原因需要接種犬病疫苗、破傷風疫苗等除外)。
二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潛伏期:1-3天。
常見的臨床表現:發熱、頭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不適等,發熱一般持續3-4天。
目前,引起流感季節性流行的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亞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本市流感的流行期是12月至次年的3月,暴發疫情主要集中發生在冬春季節,且本市多數聚集性疫情發生在學校和幼托機構。
開啟流感防御模式
(1)學生們和老師們應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手肘等遮住口鼻。
勤洗手,盡量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或口。
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保證充足休息。
避免近距離接觸流感樣癥狀(發熱≥38°,伴咳嗽或咽痛)的患者。
流感流行季節,盡量減少去人群聚集場所。
一旦出現流感樣癥狀,應居家休息,進行健康觀察,不帶病上班、上課,接觸家庭成員時戴口罩,減少疾病傳播。
病情如出現進行性加重,盡快前往醫院就診,患者及陪護人員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學校應做好晨檢,做好隔離與通風
加強校內晨檢和全日觀察。
對于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流感樣癥狀的學生,應及時居家,并嚴格按照復課標準返校。
加強教室、樓道的開窗通風,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鐘。
如近期有班級發生聚集性疫情,學校應取消所有集體活動。
(3)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流感最有效的措施
由于流感疫苗所含成分會因當年流行優勢株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種當年度的流感疫苗。
進行流感疫苗預防接種,可以降低接種者感染流感的風險或者減輕流感癥狀。幼托機構、中小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優先推薦接種流感疫苗的人群。
最后劃重點:患流感后,如發現病情加重,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流感病毒藥物,早期尤其是發病48小時之內,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能顯著降低流感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率。
三
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主要傳染源:患者和健康帶菌者。
發病高峰:每年有2個發病高峰,4-6月、11月至次年1月。
發病人群及場所:多見于 4-8歲兒童,幼兒園和小學是猩紅熱的好發場所。
常見的臨床表現:小朋友得病后,大多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全身皮疹和皮疹褪去后的脫屑,還可能會出現“草莓舌”“楊梅舌”“口周蒼白圈”等。
開啟猩紅熱防御模式
(1)學校這樣做
在猩紅熱流行季節,托幼機構和學校應做好晨檢、午檢工作,若發現可疑兒童,應及時勸導其停課、就醫、居家照護。如發現聚集性疫情,應立即電話報告相關部門。
室內應經常開窗通風,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鐘。患兒使用過的餐具應煮沸消毒,用過的毛巾應開水煮燙,玩具、家具等可使用肥皂水或蘇打水擦拭。
(2)患病小朋友和家長這樣做
小朋友得病后應居家照護,請勿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尤其是家中有二寶、三寶的家庭!接觸患兒時要佩戴口罩。
劃重點:猩紅熱目前尚無疫苗,早發現、及時就診和居家是關鍵!如果發現小朋友有發熱、皮疹等可疑癥狀,應及時就醫,配合醫生進行規范治療。足量抗生素治療24小時后,一般不再具有傳染性,可視情況解除居家。
四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常見的臨床表現:患者一般以隱性感染為主,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癥狀、體征。如果出現癥狀,大多數患者的癥狀也較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
自然病程:一般為7-10天。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如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ECHO)等。手足口病重癥病例以EV71型病毒感染為主,該病毒曾導致2008年安徽和2009年山東的手足口病大規模暴發疫情。
這幾年,皰疹性咽峽炎的發病數也逐年增加,它和手足口病一樣,也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急性傳染病,以急性發熱和咽峽部皰疹潰瘍為特征,容易混淆。
開啟手足口病防御模式
(1)易感人群暴露要減少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家長應盡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在人群密集、空間密閉的場所可視情況佩戴口罩,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2)良好衛生習慣要養成
勤洗手:外出返家后、飯前便后、接觸可疑污染物后,都應使用流水洗手。
多運動: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參加各類體育活動,促進孩子生長發育,增強自身免疫力。
重營養:家長和學校應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膳食營養。
(3)EV71疫苗要早接種
國產EV71滅活疫苗可預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并有效減少重癥、死亡病例的發生。由于手足口病多見于5歲以下兒童,發病高峰在1-2歲,因此建議盡早接種EV71疫苗,最好在12月齡前完成2劑次的接種。
五
病毒性腹瀉
病毒性腹瀉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感染性腹瀉。
主要元兇: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星狀病毒等,其中尤其以諾如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腹瀉占的比重較大。
發病高峰:諾如病毒性腹瀉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高峰在秋冬寒冷季節(11月至次年2月)。
常見的臨床表現:多為發燒、惡心、腹瀉、嘔吐等,也可見頭痛、寒戰和肌肉痛等癥狀。
開啟病毒性腹瀉防御模式
(1)學校這樣做
做好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鐘。如發現有發病學生,應盡快就醫,同時報告衛生老師。癥狀消失后72小時,方可返校復課。
衛生老師或保育員平時應做好健康宣教工作,發現發病學生時,按規范要求移除發病學生的嘔吐物或排泄物,使用高氯消毒污染表面,消毒時做好個人防護,并向上級單位和轄區疾控中心報告疫情。
學校食堂從業人員應具備合格的健康證,對食物進行加工、封裝等操作中應嚴格遵守食品安全相關流程。對食品充分加熱,對餐具進行消毒。加強食堂、制水和保潔人員健康狀況監測,如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應暫停工作,待癥狀消失后72小時且再次檢測諾如病毒陰性后方可復工。
此外,學校應做好日常性消毒工作,落實好學校飲水設備、宿舍、多媒體教室等集體活動場所的消毒安全管理,加強晨檢、巡檢、缺勤缺課工作,如出現疫情,應暫停聚集性活動,并做好與家長的風險溝通等。
(2)家長這樣做
家長應做好家庭衛生,儲藏食物時生熟分開,烹飪食物時燒熟煮透,定期清洗飲水機等。孩子患病時,應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及時帶孩子就醫,做好居家休息。
(3)學生這樣做
平時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如勤洗手,正確洗手,勤剪指甲,瓜果蔬菜洗后再吃等。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報告老師,并盡快就醫,不隱瞞病情。健康學生與發病學生應減少密切接觸。
資料:市疾控中心
來源: 上海發布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