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帝制時期歷朝歷代都有后宮干政的現象存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加大對后宮干政的限制,終明一代,沒有出現后宮妃嬪臨朝稱制的現象,后宮也沒有對國家朝政產生過大危害。
但這并不代表明代后宮妃嬪完全沒有參與到國家政治中,皇后、皇太后作為后宮妃嬪中地位最高的一群人,在國家政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太祖皇后馬氏之父與郭子興交好,馬公去世之后,郭子興收馬氏為義女,視為己出。太祖朱元璋跟隨郭子興后,深受重用,元至正十四年(1356年),郭子興將馬氏許配給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冊封馬氏為皇后。馬氏在朱元璋反元建明的事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還在郭子興麾下時,郭子興受人挑撥,與朱元璋產生嫌隙,甚至將他關押起來,斷絕飲食,全靠馬氏偷偷藏餅為他充饑,馬氏甚至因此被燙傷皮膚。后來也賴馬氏悉心侍奉郭子興之妻,從中調解,朱元璋才被釋放。
在朱元璋出兵之時,馬氏不僅為其打點衣食,更常常帶領其他將士妻妾制作衣甲鞋襪,協助軍隊的后勤工作。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戰于龍灣,馬氏將其掌握的金銀財寶全部發放給軍士,穩定軍心。
在朱元璋還沒有統一天下之時,馬氏就經常勸誡朱元璋不要濫殺。“嘗語太祖,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太祖善之”。
朱元璋登基后,處事嚴厲,馬皇后也多次勸諫,讓朱元璋寬容臣子,善待百姓,參軍郭景祥、李文忠、宋濂、沈秀等人都曾在馬皇后的勸諫下逃脫死刑。馬皇后甚至在病重逝世之前,還在勸諫朱元璋。
成祖皇后徐氏是明朝開國功臣、魏國公徐達之女。朱元璋聽聞徐氏賢名,親自為兒子朱棣向徐達提親。
洪武九年(1376年),冊為燕王妃。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登基,徐氏冊為皇后。徐皇后在還是燕王妃的時候,就能將燕王內政料理妥當,是燕王的賢內助。
靖難之役時,朱棣進襲大寧,李景隆趁機進攻北平。當時世子朱高熾鎮守,城中兵少,形勢危急。徐氏不但安排防御,激勵將士及將士家屬,甚至親身登城參與守城,最后果然守住了北平。
朱棣登基后,徐皇后多次勸告朱棣修養生息,廣納賢才。當時因為靖難之役,朱棣對建文朝的臣子多有猜忌,據史書記載,也是徐皇后勸諫朱棣放下成見。
仁宗皇后張氏,河南永城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封為燕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為皇太子妃。
仁宗登基后,張氏被冊為皇后。宣宗即位后,張氏被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后,張氏被尊為太皇太后,是明代第一位太皇太后。
張氏歷經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但她不過度干涉朝政,而是以勸諫皇帝為主。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陪同張太后游玩西苑,張太后享受天倫之余,告誡宣宗要善待百姓。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陪同張太后祭祀長陵、獻陵,沿途見到許多百姓拜見。
張太后親自巡視農家,詢問百姓生計,告誡宣宗要愛護百姓,以使百姓安居樂業為己任。思宗皇后周氏,天啟年間,被選為信王妃。天啟七年(1621年),信王朱由檢即皇帝位,立周氏為皇后。
思宗即位時,明朝已至末期,自然災害頻發,農民起義不斷,財政崩潰,吏治腐敗,外部更有后金侵擾不斷。
思宗因為局勢崩壞,逐漸變得多疑暴躁,周皇后不敢直接進諫,多次旁敲側擊,勸諫思宗。后宮原有上百種戲目,周皇后為節約花費盡數裁汰,獨留一種以時事暗中規勸思宗。
后來起義軍勢力壯大,京師危急,周皇后又暗中勸說思宗南遷。
諸如此類的勸諫還有很多,由于思宗反復多疑、剛愎自用,周皇后又不能直接干預朝政,所以思宗從未采納周皇后的建議。最后京師城破,周皇后自盡前對思宗說:“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p>
在仁宗朱高熾為太子,張皇后為太子妃時,太子“體肥碩不能騎射”,再加上漢、趙二王的離間,成祖對朱高熾很不滿意,一度有廢立太子之意。
張氏因此悉心侍奉,討徐皇后歡心,幫助朱高熾保住了太子之位。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英宗朱祁鎮年僅九歲,當時宮中謠傳張太后要立仁宗第五子襄王朱瞻增,一時人心惶惶,動蕩不安。危急之時,張太后果斷召集諸大臣至干清宮,指著朱祁鎮說:“此新天子也?!?/p>
于是朱祁鎮順利即位,謠言也隨之消失。在張太后的助力下,仁宗、宣宗、英宗三朝皇位繼承過渡順利,維持了朝政穩定。
孝宗皇后張氏,興濟人。成化二十三年(148年),張氏被選為太子妃。同年,孝宗朱祐樘即位,張氏被立為皇后。
弘治十八年(1505年),武宗即位,張氏被尊為皇太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突然于豹房逝世,武宗無子,選擇合適的皇位繼承人,平穩地渡過這一特殊時期,維持朝局穩定,是對張太后及朝臣的考驗。
武宗無子,又沒有親兄弟,張太后與大臣楊廷和等人商議后,決定選擇孝宗親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為皇位繼承人,并以武宗遺詔的形式公布了這個決定。
皇位繼承人擇定之后,朱厚熜尚在幾千里之外的湖廣安陸,在其趕到京師即位之前,朝廷處于無皇帝主政的空窗期。
面對可能出現的政治危機,張太后與楊廷和等大臣合作,維持了政局的穩定。首先,在以武宗遺詔宣布繼承人之后,頒布皇太后懿旨,再度確認朱厚熜成為繼承人的合法性、正確性。
又令司禮太監谷大用、韋霦、張錦,內閣太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等前往安陸迎接朱厚熜。
其次,大力支持楊廷和等內閣大臣護衛京師,遣返番邦使臣、遣散邊軍、京師戒嚴。史稱“以上數事雖奉上遺旨,實內閣輔臣請于太后而行者”。
最后,張太后更是與楊廷和等人聯手清算了武宗生前寵幸的近臣。邊將江彬深受武宗信任,武宗去世前是出入豹房邊軍統帥之一,手握重兵,武宗去世后,江彬等人失去依靠,隨時可能爆發軍事事變,威脅朝廷內外安危。
楊廷和在征得張太后同意之后,與司禮中官魏彬等人設計擒縛江彬。對江彬等人的處置,是在皇權空窗期內穩定政局的重要舉措。
熹宗皇后張氏,河南祥符人。天啟元年(1621年),張氏經由選秀被冊立為皇后。熹宗即位之后,一味寵信乳母客氏與宦官魏忠賢。
客氏與魏忠賢勾結,對外打擊群臣,禍亂朝政;對內把持后宮,囂張跋扈。性格嚴明的張皇后十分厭惡客魏二人,數次向熹宗進言處置二人。
客氏和魏忠賢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數次迫害張皇后,先是誣陷張皇后身世不清,天啟三年(1623年),又害張皇后流產,從此不能生育,更通過外朝攻擊張皇后之父,試圖以此打擊張皇后地位,但二人的陰謀始終沒有得逞。
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病危,熹宗的兒子都早夭,面對沒有繼承人和奸佞在旁的局面,張皇后決定勸說熹宗傳位于信王朱由檢,“及熹宗大漸,折忠賢逆謀、傳位信王者,后力也。”
朱由檢即位前,客氏與魏忠賢在宮中黨羽眾多,張皇后還特地叮囑他注意安危,思宗即位后,立即鏟除客魏集團,暫時穩定了朝政。
仁宗張皇后深受仁宗信重,宣宗在位時期,“凡軍國大事,悉上皇太后參決”。英宗即位時,年僅九歲。
張太后手握大權,但她卻從不貪戀權位,過度干政。英宗剛即位時,大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被張太后以“毋壞祖宗法”為由拒絕。
張太后重用賢臣,國家大政悉數委任與他們。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即去世,宣宗登基后。
張太后曾召見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等大臣,加以慰勞,告誡他們盡心輔佐宣宗。
正統初年,英宗年幼,無法過多處理政務,張太后遂重用內閣大臣,充分發揮內閣作用。
張太后對內閣閣臣的重用,促進了內閣制度的發展,維持了中樞機構的正常運轉,朝局得到穩定。英宗幼年即位,易受宦官影響,張太后深刻認識到宦官可能帶來的危害,遂大力抑制宦官。
當時,張太后重用內閣閣臣,司禮監柄筆太監王振仗著英宗的寵信,藐視內閣,甚至羞辱楊士奇,致使楊士奇憤怒之下三日不上朝。
張太后得知此事后,立馬下令鞭打王振,讓王振向楊士奇賠禮道歉,并警告:“再爾,必殺無赦?!?/p>
張太后為根除后患,曾召集召英國公張輔、內閣楊士奇、楊榮、楊溥、尚書胡濙等大臣入朝,讓英宗立于太后身側,并令左右女官佩戴刀劍,嚴陣以待,隨后宣王振入內。
張太后欲以“侍皇帝起居多不法”為由賜死王振,但英宗與五位大臣皆苦苦懇求,王振得以茍活。
張太后去世后,英宗在王振的鼓動下御駕親征,釀成土木堡之變,印證了張太后的遠見。神宗生母李太后,順天漷縣人,后被選入裕王府。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李氏生朱翊鈞,即明神宗。隆慶元年(1567年),裕王即位,是為穆宗,李氏被封為貴妃。
隆慶六年(1572年),朱翊鈞即位,尊李氏為慈圣皇太后。神宗即位時,年紀尚幼,當時的明朝內憂外患嚴重,吏治腐敗,財政危機加重,邊防松弛。在這種情況下,李太后支持張居正,頒布懿旨罷黜當時的內閣首輔高拱。
張居正當上首輔之后,李太后放手讓張居正處理朝政?!叭f歷初政,委任張居正,綜核名實,幾于富強,后之力居多”。
神宗年滿十八歲,張居正上疏請辭,歸政神宗。在李太后的授意下,神宗駁回了張居正的奏疏,繼續委政于張居正,張居正也得以繼續他的改革大業。
張居正喪父,按制應當去官守孝二十七個月時,即使群臣反對,李太后也支持張居正“奪情”,繼續改革。
李太后為張居正掃清阻礙,是張居正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助力。張居正本人對此深有感觸。
萬歷十年(1582年)八月,恭妃王氏生子,取名朱常洛,是為神宗長子。萬歷十四年(1586年),深受神宗寵愛的鄭貴妃生下神宗的第三子,取名朱常洵。
按明朝“立儲以長幼為序”的原則,應該立皇長子為太子,但神宗偏愛鄭貴妃之子,試圖立皇三子為太子,由此神宗與群臣之間爆發了長達數十年的“國本之爭”。
神宗起初直接反對立皇長子為太子,后來采取拖延政策,到最后被迫立皇長子為太子。
在這過程中,李太后一直態度鮮明地支持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鄭貴妃生子后,神宗晉封鄭貴妃為皇貴妃,而此時皇長子之母王恭妃的地位名分遠低于鄭貴妃,群臣因此上疏請神宗收回封命,神宗不允。
李太后得知此次爭端之后,向神宗詢問緣由,神宗回答皇長子是都人之子,即宮女之子,李太后“大怒曰:‘爾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
雖然李太后無法直接左右神宗,命他立下太子,但李太后的支持是群臣據理力爭的助力之一,迫使神宗只能采取拖延的辦法。
自古以來,后宮干政都與外戚勢力緊密聯系,明代皇后、皇太后大都對家族嚴格約束。
宣宗年間,張太后曾召見兩位兄長,告誡他們謹慎守禮,甚至在楊士奇以張太后之兄張昇有賢名奏請張太后委以重任時也被拒絕,但同時,明代也有部分皇后、皇太后縱容后族,以致后族驕縱跋扈。
孝宗是明代唯一只有一位皇后并未冊立其他妃嬪的皇帝,與張皇后感情甚篤,愛屋及烏,對張皇后的家人十分優容。
張皇后之父張巒于弘治五年(1492年)去世,后由其長子張鶴齡襲封壽寧侯,次子張延齡又封建昌伯,張氏兄弟在孝宗與張皇后的縱容下貪婪跋扈,肆意侵占土地,從事商業活動,甚至插手鹽業買賣,謀取暴利。
土木之變后,瓦剌首領也先于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將英宗朱祁鎮放回,以太上皇名義居于南宮,孫太后常常使人探望慰問。
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戴太上皇重登皇帝寶座。
事后,景帝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一大批追隨之臣被迫害,兵部尚書于謙被處死。石亨、曹吉祥等得到重用,朝中文爭武斗,日益腐敗混亂,明朝統治就此埋下危機。
天順元年(1457年),尚寶少卿錢溥、兵部尚書陳汝言等請求英宗為孫太后上徽號。
英宗因此詢問閣臣李賢:“朕惟母后恩深······少伸孝情,如何?”
這些記載都表明,孫太后在奪門之變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神宗生母李太后支持張居正改革和立皇長子為皇太子,但她的另外一些活動也對國家政治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她對佛教的崇信。
作為神宗生母,神宗對李太后十分孝順,雖然神宗同時尊生母與穆宗陳皇后為皇太后,但李太后的地位與待遇遠超陳太后,李太后因此得以大肆崇佛。
李太后的崇佛行動主要以大規模修建佛寺、禮遇僧人、頒施佛經、捐贈寺院為主。這些活動是需要大量錢財作為支撐的。
萬歷中后期,明朝本就財政匱乏,李太后的崇佛行動耗費巨多,加重了百姓負擔,使得明朝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政治危機加深。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頭號有新人#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