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2023年廣東省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會議指出,今年廣東將有11所新建高校(校區)建成招生,其中9所落戶粵東西北地區,填補了部分地市沒有本科高校或者沒有高職院校的空白,實現地級以上市本科高校(校區)、高職院校全覆蓋,為粵東西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不久前,廣東省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亦對教育著墨頗多,提出“教育強省”,其中關于高等教育發展,提出要建設粵港澳國際教育示范區,積極引進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色學院來粵辦學,探索優勢院校海外(境外)辦學;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等。
有高教界人士認為,一個地區要想真正實現科技創新集聚,需要一個生態體系,而這個生態體系首先要有優秀的大學。
當前,廣東省已經擁有廣州、深圳和佛山3座萬億GDP城市,東莞也正在朝著萬億GDP邁進。但相比之下,全省的高等教育實力與經濟實力并不匹配,僅有4所211大學,難以支撐經濟第一大省的創新生態體系。
興辦高水平大學,加快推動高等教育繼續實現跨越式發展,為區域經濟提供人才、創新支撐,或許將是廣東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一大重點工作。
根據廣東省2023年統計公報,全省2023年本專科在校生人數為205.4萬,但研究生在校生人數僅為12.96萬。可供對照的是,北京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58.6萬人,但在學研究生高達36.1萬人。
一般而言,研究生更能代表高水平大學的實力,尤其是在前沿科技競爭時代,高水平大學的研究生往往也正是科研、產業人才的重要儲備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就曾指出,與硅谷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創新科技企業更多是由“草根”創辦,而由高校學生、老師將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學院派”創業方式仍然十分缺乏。
再從引才的角度來看,擁有知名大學的城市或城市群,往往能占得引才先機。
其中,長三角的優勢十分突顯,著名的“華東五校”位于長三角地區,占了全國TOP10高校的一半,而這些高校的學生,畢業后留在長三角的比例高達70%甚至80%。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其2023屆畢業生留在上海、去往浙江和江蘇的占比分別為71.92%、4.55%和3.58%,合計超過了80%。南京大學2023屆畢業生在南京、上海、杭州、蘇州四城就業的人數占比達到58%,而大概率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去往了長三角其他城市。浙江大學2023屆畢業生留在華東地區的占比也高達76.13%。
不難看出,長三角的名校畢業生,大部分被 “截留”在了本地。
再看京津冀,從數據來看,2023年,盡管清華大學本科生留京率僅有21.9%,但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留京率仍然高達40%和50%左右。北京大學的情況也類似,盡管本科畢業生留京率僅有2成左右,但總體來看,所有學歷層次簽三方協議就業的畢業生中,2023年留在北京的占比為43.55%,仍然占有絕對優勢。
并且,從知名高校的分布情況來看,僅北京就有26所211大學,占全部211大學總量的22.4%。即便所有的畢業生只有不到一半留在了京津冀,但仍然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量。
相比之下,粵港澳大灣區近幾年雖然有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等在內的明星城市常住人口較快增長,尤其是包括華為、騰訊等在內的大企業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但整個廣東省僅有4所211大學,至少在“截留”本地名校畢業生方面,與長三角、京津冀存在不小的差距。
幾個重點省市2023年在校大學生人數情況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
單看2023年廣東本專科在校生人數205.4萬,這一數字僅次于河南與山東。2023年,廣東省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60.3萬人,占全國的比重達到了6.9%。
2023年,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編寫、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報告(2023)》指出,總體而言,廣東高等教育大省地位已經確立。但報告同時指出,根據2023年數據計算,廣東高校本專科在校生比例為1.35:1,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江蘇、浙江等省市。廣東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仍需提升,普通本專科人才培養結構仍有優化空間。
從更直觀的印象來看,廣東缺乏頂級大學,在各類高校綜合排名榜單中,名次最靠前的是中山大學,但也在第十名左右徘徊。
因此,廣東省的高等教育發展思路,很大一部分是在朝著“高水平大學”、“世界一流水平高校”的方向在部署。
2023年,廣東曾推出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形成“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特色高校提升計劃”三大建設計劃。
這些計劃不斷取得成效。2023年,廣東省高校有105個學科入圍ESI排名前1%,同比增加28個,增量全國第一。
根據前述廣東省教育工作會議的部署,2023年,廣東將謀劃新一輪的“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全省本科高校分類發展、內涵發展,重點培育建設一批入選ESI全球排名前1%或國內前十的學科。
不久前,深圳在“十四五”規劃建議里提出,推動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創建“雙一流”,構建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體系。
2023年12月,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提出,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
教育是百年事業,廣東在較短的時間內,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合作辦學、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資源或許是一個重要思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就提出,持續推進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家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
近日召開的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也明確提出,加快和擴大教育開放,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幾大重點區域在破解制約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方面先行先試,在吸引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頂尖科研力量方面加大力度。
廣東一所合作辦學高校的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合作辦學將可能為廣東高等教育創造彎道超車的機遇。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