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天姣 北京報道 以不同的頻率創不同程度的新高是近期人民幣的常態。
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調升183個基點,報6.4009,上一交易日中間價6.4192。10月19日在岸、離岸人民幣曾雙雙升破6.40重要心理關口,其中,在岸人民幣收盤價分別為6.3998。
COP 26 聯合國氣候峰會、英國央行、美聯儲、澳大利亞央行、挪威央行的政策會議,本周金融日歷已被打滿。這其中,在結束為期兩天的閉門探討后,美聯儲當地時間11月3日的議息發布會被各方市場標為高亮。自上周五(10月29日)美元指數大幅反彈重回94.00關口,刷新12個交易日高位后,鮑威爾本周三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上任何措辭都將即刻或多或少反映在美元中,而后者若欲走出大變動,則需美聯儲“語出驚人”。
北京時間10月19日,離岸人民幣正式突破6.4,一度漲破了6.38,至6月初以來的最強水平。
在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師楊傲正看來,人民幣近期進一步走強的主要原因,與中國央行未有推出降準等寬松措施,以及美聯儲縮債對國內企業和經濟影響力有所減低有關。
“雖然三季度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市場一直廣泛預期中國央行即將出臺刺激措施來應對經濟下行風險,其中包括降準1個百分點以釋放流動性。”楊傲正解釋,不過,據近期央行行長易綱的說法,中國央行認為整體經濟下行風險可控,同時有信心全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8%,更承諾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大幅降低了實行大規模寬松的預期,人民幣因此在失落寬松預期下受追捧,并突破6.40的心理關口,觸發美元多頭止損了結,人民幣升勢于是加快并到達6.37水平。
出口強、美元存款多是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Joe Perry眼里人民幣最根本的支撐因素。外匯局數據顯示,以美元計價,我國9月出口同比增長28.1%,創3個月高點。
“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問題的持續時間超出了多數人的預期。”Joe Perry說,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與經常賬戶順差的相關性遠超中美利差。他預計,2023年出口全年增長率約將超24%。而中國對新冠疫情的“動態清零”政策意味著,出境旅的放松也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或使服務赤字的擴大被推出到明年下半年,進一步支撐年內人民幣維持強勢。
至于美元存款的匯率影響,Joe Perry稱,關鍵在于,當前境內美元存款持續維持在1萬億美元左右。“這導致市場波動被平抑,即投資者或企業不會出現擔心貶值而恐慌購匯的情況,而且近期結匯很強。”
根據10月29日渣打發布的最新渣打月度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SMEI), 人民幣匯率預期方面,多數受訪中小企業(75%)持續預計未來三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保持平穩。預計人民幣貶值的中小企業占比較9月上升1個百分點至7%;預計人民幣升值的中小企業占比亦上升1個百分點,至約18%。
“盡管中美利差持續收窄,但似乎這對美元和人民幣的作用并不大。”Joe Perry補充,“我們的研究顯示,今年以來,中美利差和美元/人民幣的相關性已經崩塌。相比之下,中美貿易往來、經常賬戶順差更值得關注。同時,各界預計后續美國仍需發行大量債務來支持財政刺激,貨幣供給量的攀升也導致美元多頭躊躇不前。”
目前,中美10年期國債的利差已經從年初的200基點以上收窄至目前的150基點以下,但仍略高于2023年以來的歷史均值水平。
楊傲正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雖然美聯儲縮債和加息在即,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在10月也一度升至1.7%,但實際上,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仍徘徊在2.8-3%的區間內,對比之下中美利差優勢依然明顯,人民幣匯率也因此持續強勢,反映中美利差和人民幣的相關性并未有明顯改變。
“不過,在中美利差小幅收窄之時,人民幣匯率近期卻一度跌破6.4關口,主要原因也與中國央行未有如預期出臺寬松的刺激經濟措施有關。” 楊傲正稱,也同時反映市場對中國經濟和企業在應對環球貨幣政策轉變和匯率風險能力充滿信心。
相比起關注低于預期的GDP數據,Joe Perry認為,資金流動情況永遠是影響匯率的第一要素。
根據托管量數據,今年9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持有量達到3.8萬億元,較去年末增加了5902億元(去年全年增加1.07萬億元)。其中國債貢獻了較大比例。境外機構的國債持有量在9月末達到2.3萬億元,較去年末增加了4018億元(月均增加446億元),9月末境外機構在國債市場占比達到10.6%。
中國國債正式被納入富時羅素WGBI指數將吸引百億美元資金流入。
富時羅素全球政府債券指數(WGBI)于10月29日起納入中國國債,并將在36個月內分階段納入。目前人民幣債券已經被納入全部三個主要的全球債券指數(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BBGA)指數和摩根大通GBI-EM指數納入均已在去年底完成)。
根據8月19日富時羅素發布的更新數據,將有50只人民幣國債符合納入標準,這些國債全部納入后在WGBI指數中的權重將達到5.58%(基于6月30日的市場數據),這一權重高于富時羅素3月公告中預計的5.25%的權重。
瑞銀估算,WGBI的納入可能帶來月均約25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流入,這相當于今年前9個月境外機構所持國債的月均凈增量的50%以上。此外,預計今年全年中國債券市場的外資流入規模有望達到8000億元人民幣(約1250億美元)。
對美聯儲如何應對不斷上升的價格壓力的押注一直在進行。自2023年4月以來,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聲明開始承認通脹上升,但仍舊保持“暫時性”論調。如今,市場關心的是,美聯儲會否改變其對通脹的定義,即將“暫時性”冠稱拿掉。
“實際上,在上一次的9月利率決議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早已預言11月可能會開始縮減買債,并將在明年中旬結束。” 楊傲正說,市場已開始憧憬美聯儲11月將會宣布縮債,美元指數也是自9月決議時徘徊在93水平大幅向上并突破年內高點,10月中旬更到達94.50水平。同一時間,非美貨幣,尤其拉美等新興市場貨幣都大幅貶值,反映市場早已因應縮債即將來臨而陸續買入美元和美元相關資產,相信美元指數已很大程度上計入了縮債在11月落實的情況。
在他看來,11月利率決議的焦點,相信會落在美聯儲縮債的步伐和預期什么時候開始停止買債和加息。“實際上,10月下旬,鮑威爾已再度開腔表示縮債時間已到,因此市場不會對這次決議官宣縮債有太大驚喜。不過,究竟美聯儲是否以每月150-200億美元的減債步伐并直至明年5-6月時結束,相信是市場期望進一步得到的信息,而縮債步伐較快相信也能進一步提振美元。”
另外,楊傲正強調,鮑威爾近期開始提及擔憂通脹風險,更不排除通脹過高時需要加息應對,與年初一直堅稱目前高通脹只是短暫因素的說法明顯有所出入。假如11月的決議美聯儲官員廣泛認同高通脹會比原先預期維持更長時間,或甚放風表示不排除提早加息應付高通脹形勢,市場對加快緊縮有進一步憧憬時,美元才可再受提振。
在瑞士百達財富管理資深美國經濟學家柯冬銘(Thomas Costerg)看來,盡管三季度GDP疲軟,美聯儲仍有可能在11月的會議上宣布削減債券購買計劃,且有可能并不認為三季度GDP大幅放緩即代表經濟衰退風險正在上升。“相反,美聯儲主要擔心的是通脹加劇,導致其可能不得不調整目前堅持的所謂暫時性通脹的說法。“
Joe Perry預計,年底前人民幣仍偏于維持強勢,美聯儲11月縮表的消息可能成為美元多頭獲利了結的機會,因為加息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我們預計,美聯儲11月宣布縮表是大概率事件,并將于12月正式開始正式縮表,但美元從上周的94上方下挫,跌入93區間。”
楊傲正預計,人民幣在較強的區間徘徊的勢頭或可以延續至年底甚至明年初,甚至延續至美聯儲下一次加息周期開始。 技術上,美元/人民幣的下一關鍵支持在6.35關口,預料人民幣可維持在6.35-6.45的較強區間內橫行。
“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下行,但人民幣近期展示出不錯的韌性,主因人民幣收益率優勢還是具有吸引力,而且中國貿易盈余強勁。”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發布觀點稱,不過,隨著中美貨幣政策分化,人民幣明年末前或將回調至6.65,在未來數個季度,其他亞太貨幣也因而面臨壓力。
瑞銀CIO表示,總體而言,投資者可以考慮對沖美元兌人民幣、美元兌印度盧比、美元兌新臺幣的短期上行風險。在明年3月末前,我們估計人民幣、印度盧比及新臺幣將分別下行至6.55、78及28.4,意味潛在的貶值空間約2%(計入收益率差成本)。
景順高級客戶投資經理鐘海丹表示,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依然寬松,因為主要央行繼續認為現時的高通脹數據是暫時的。“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新興市場央行之間的政策存在差異。我們認為穩健的全球增長和積極的金融狀況支持新興市場債券。由于美聯儲在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預期在一定程度上被已市場消化,對新興市場資產的整體支持將持續。”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