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制度如期落地。據中國政府網消息,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為推進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促進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養老保險需要,推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參加范圍為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
在制度模式上,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賬戶制度,繳費完全由參加人個人承擔,實行完全積累。參加人通過個人養老金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指定或者開立一個本人唯一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用于個人養老金繳費、歸集收益、支付和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實行封閉運行,其權益歸參加人所有,除另有規定外不得提前支取。
在領取方式上,參加人達到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等情形后,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領取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的資產可以繼承。
4月2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個人養老金作為第三支柱,與其他兩支柱相比特點最大的特點是,它不是由國家、單位,而是由個人承擔,實行完全積累制,個人完全享有本金和收益,類似儲蓄。個人養老金能夠給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等廣大靈活就業人員提供養老保障。
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0%,比2010年上升了5.44個百分點;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0%,比2010年提高7.80個百分點。預計“十四五”時期,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
目前,社保基金收支壓力日益增大。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1月發布的《中國各地區財政發展指數報告2023》,2023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年結余0.6萬億元,其中包含財政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補助0.53萬億元。2023年,應對疫情沖擊的階段性減免政策出臺,當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產生0.7萬億元收支缺口,基金收入中包含財政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補助0.63萬億元。因此扣除財政補助,養老保險繳費收入與基金支出從全國加總數上缺口將達到1.33萬億元。
此前,2023年12月17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會議強調,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完善制度設計,合理劃分國家、單位和個人的養老責任,為個人積累養老金提供制度保障。
國際上普遍選擇國家、單位、個人責任共擔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曾測算,截至2023年底,我國三支柱養老保險總規模合計約為8.8萬億元,其中,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約5.8萬億元,占GDP的6%左右;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約3萬億元,占GDP的3%左右;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基金可忽略不計。
專家:個人完全享有本金和收益
給廣大靈活就業人員提供了養老保障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2023年,這一名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
中國人保集團董事長羅熹在2023年3月2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給高收入階層個人養老提供一個渠道和方式;二是給新興業態從業人員、多種方式從業人員提供一種養老保障;三是通過長期的養老保障資金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鄭秉文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個人養老金作為第三支柱,與其他兩支柱相比特點最大的特點是,它不是由國家、單位,而是由個人承擔,實行完全積累制,個人完全享有本金和收益,類似儲蓄。基本養老保險實行個人賬戶+統籌基金制度,統籌部分不歸個人,是由國家拿走再分配的。企業(職業)年金因為有歸屬期的限制,企業部分是向一部分職工傾斜的。
“實際上,我國企業(職業)年金覆蓋并不是很廣,尤其是個體戶、人少的企業沒有建立的能力,個人養老金則為這樣的企業職工提供了選擇。這更是給網約車司機、外賣小哥等廣大靈活就業人員提供了養老保障,這部分人群可以選擇個人養老金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的有益補充。”
《意見》提出,個人養老金與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相銜接,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協調發展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
鄭秉文指出,個人養老金主要是與企業(職業)年金銜接。例如換雇主后,若老雇主有年金而新雇主沒有年金,則可以轉入個人養老金賬戶。
上限暫定1.2萬元
不可投資個股,享受稅收激勵
《意見》規定,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暫定為12000元。鄭秉文表示,這是因為個人養老金有稅收優惠,從而要限制。他介紹,其他國家有的有上限,有的沒有上限,有的是交多了要罰款。
鄭秉文指出,這個額度其實來自于2023年5月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規定的上限。 個人養老金即為該試點的2.0版本。
在投資上,《意見》規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資金用于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的滿足不同投資者偏好的金融產品,參加人可自主選擇。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投資對象沒有個股。對此,鄭秉文解釋,只能投資專業金融機構的產品,這是在政策制度上建立防火墻,防止血本無歸,也防止投機。
“也不是說個人養老金就沒有波動了。參加人需要承受波動和風險。這個投資組合完全由個人自己根據偏好選擇,年輕人和老年人可能就不一樣,這時候中間咨詢機構可以發揮作用。”
《意見》還提出,國家為個人養老金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鄭秉文指出,這是個人養老金跟一般的其他第三支柱產品最大的不同。除了有國家政策支持、稅收優惠,國家還會選擇合格的產品提供商和機構投資者以及合格的產品,需要經過備案、批準,因此更加優質。
其他第三支柱產品試點中
個人養老金部分城市先試行1年
2023年5月,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啟動,首次明確保費支出可以延遲繳納個稅,我國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正式拉開大幕。我國還有其他豐富的第三支柱產品在試點中。
2023年6月,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啟動。9月,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正式啟動。自2023年3月1日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在原有6家試點公司基礎上,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參加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由“四地四機構”擴大到“十地十機構”。此外,個人消費養老金規范管理計劃也于2023年開始試點。
3月25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消息表示,將繼續有序推進商業養老金融發展。養老儲蓄試點即將啟動,主要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業養老計劃試點也正在抓緊籌備。此外,日前正式獲批開業的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將重點發展養老年金保險、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以及商業養老計劃等創新型養老金融業務,著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
個人養老金的實施細則還待進一步落地。《意見》提出,要結合實際分步實施,選擇部分城市先試行1年,再逐步推開。對此,鄭秉文建議,制度亟待推開,試行時應該注重覆蓋二線城市,1年后盡快推廣至全國。
《意見》發布同日,證監會官網發文,《意見》的發布確立了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基礎制度框架。養老金具有長期性、規范性和規模性,通過積極投資資本市場,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長期穩定的發展資金。證監會下一步將抓緊制定出臺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配套規則制度,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實習記者 胡伊文 北京報道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