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由朝陽區婦聯、朝陽區律協聯合主辦的“多元干預消除家庭暴力”論壇于20日下午舉行。近段時間曝光的女子不孕被夫家虐待致死案、網紅拉姆直播時遭前夫潑汽油焚燒致死等多起惡性案件被與會專家提及。
專家們表示,目前我國的家庭暴力現象仍較為嚴重,應當引起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會上,北京市婦聯權益部部長李靜指出,反家暴是一項需要社會各方面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長期工作。
論壇邀請了長期從事反家暴一線工作和研究的專家學者分享實務經驗和經典案例。來自北京市婦聯、朝陽區司法局、區民政局、區公安分局的領導及朝陽區各街鄉婦聯干部等60余人參加了論壇活動。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全國心理援助聯盟副秘書長錢煒提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約三分之一有婚戀史的婦女都經歷過伴侶對她們實施的身體和/或性暴力。在有些區域,經歷過伴侶暴力的婦女比例高達38%。
而根據我國婦聯的統計,截至2023年底,2.7億家庭中30%的婦女遭受過家暴;家暴事件中,只有9.5%的女性選擇報警,報警的受害者平均遭受過35次家暴;所有報警案件中,僅有4%左右會被認定為家暴。
湖北省監利市公安局退休民警、監利市藍天下婦女兒童維權協會發起人萬飛提出,作為家暴的受害者要第一時間報警。處置的民警也不應只是口頭批評,至少要出具書面的告誡書,這對施暴者既是一種強烈的震懾,對受害者來說,有獲得感的同時也能留存證據。
“我們直接服務的機構有三個縣,根據我們的監測,因家暴被拘留處理的40余人一個再犯的都沒有,書面告誡的再犯率超過1%,口頭批評的再犯率為13%,不管的基本都會再犯。”萬飛認為,包括一些民警在內,社會對于家暴的觀念仍需改變,重視程度仍需提高。
曾為數千名貧弱婦女提供法律援助的北京市東城區源眾家庭與社區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律師李瑩指出,面對家庭暴力,受害人首先應該說“不”,對家暴“零容忍”,這是最基本的態度。“我們發現,在家庭暴力的初始階段,受害者如果能夠及時應對,報警或向相關機構求助,及時表達否定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有效遏制家庭暴力的再次發生。”李瑩說。
朝陽區婦聯副主席潘小儷表示,對于低危險的家暴,社區婦聯干部介入后,可以根據雙方意愿由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調解。此外,可綜合運用法律咨詢、心理咨詢、婚姻家庭關系指導、社工服務等,為家暴受害者提供服務。
對于中高危險的家庭暴力行為,受害者一定要報警,請派出所出具告誡書,甚至向公安機關申請傷情鑒定,還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向民政部門申請臨時庇護等。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