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規定就是《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有人出現損失了,與這件事有關的人雖然沒有過錯,但是法院可以根據雙方的經濟狀況、損害后果等,判決沒錯的人根據經濟狀況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彌補。
這條規定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善良的。
社會生活中,總有些損害是天降橫禍,沒有人對此有過的,但是受害人卻往往因此陷入困境,難以承受損失后果。法律基于此,讓與該事件有事實上關系的行為人,根據經濟狀況分擔一些損失,避免受害人因此陷入絕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這條法律規定在實踐中,卻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爭議。
最近比較有名的一件案子就是“電梯勸煙猝死案”,2023年5月2日,楊某在電梯里勸阻一位老人抽煙,兩人因此發生口頭爭執。十幾分鐘后,這位69歲的老人心臟病突發猝死。老人家屬將楊某告上法庭。一審法院就基于這條規定,認為楊某的行為與老人死亡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但老人確實是在與楊某發生言語爭執后死亡,判決楊某支付老人家屬1.5萬元。這件案子雖然二審被改判,但一審判決作出時,輿論一片嘩然,紛紛提出質疑。
探究這些爭議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一般人認為只有自己有錯的時候才需要賠錢。而這條規定卻偏偏規定了沒有過錯,也要賠錢。而且賠錢的依據僅僅是雙方的經濟能力等,出發點在于分擔損失——類似于“各打五十大板”,背離了老百姓對法律是分對錯的基本向往,也違背了老百姓對秩序安定性的恐懼之中——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就會無意之中需要分擔他人的損失。
而近些年來,確實出現了越來越多各種讓人匪夷所思理由起訴的案件,比如偷摘楊梅摔死后起訴管理人的、偷魚淹死后起訴魚主人的。
這些案件雖然大部分都被駁回,但也有不少的一部分得到了部分支持,其支持的理由就以這條法律規定居多。
這些得到支持的案件一方面引發了越來越多人的效仿,讓各種匪夷所思的案件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社會大眾對這種不分對錯做法的不滿。
2023年,一男子騎小黃車過程中猝死,杭州某法院以該規定判決小黃車公司賠償15萬元
而今年頒布的《民法典》就回應了這種質疑,將這條規定修改為:“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依照法律的規定由雙方分擔損失。”
雖然沒有取消這條規定,但將這條規定適用范圍進行了嚴格限制——必須有法律規定,才可以分擔損失。把分擔損失的范圍提前以法律規定進行了公示,使社會大眾提前有了一個穩定的預期。
具體到《民法典》中,對于這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分擔損失的規定,主要有兩條。
第一百八十二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危險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可以給予適當補償。”規定自然原因引起緊急避險的,由緊急避險人與受害人分擔損失。
第一百八十三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規定了見義勇為時,受益人分擔見義勇為者的損失。
可以看出,這些分擔損失的規定,都是比較符合一般社會大眾心理預期的。
希望民法典頒布后,和稀泥式的判決越來越少,社會風氣越來越好。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