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河南省檢察院就“魯山少年涉嫌強奸獲諒解返校上學引質疑”一事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取保候審也是一種強制措施,該案還在審查起訴中,將按照法院的判決來執行,并表示此前“釋法說理不充分造成輿論事件”,接下來將加強教育培訓,考慮啟動問責程序。(9月25日新京報)
河南省檢察院能在第一時間內站出來回應社會質疑,態度是好的,值得稱道。然而其解釋有“淡化事件嚴重性”、“甩鍋輿論宣傳”之嫌,明顯不夠真誠。事實上,強奸屬于嚴重的惡性犯罪,并不適用“刑事和解”和“取保候審”。所以,即使按照河南省檢察院的辯解性說辭,魯山縣檢察院的做法也是極其惡劣和不嚴肅的。
首先,這一案件根本不具備“刑事和解”的條件。根據現行法律,只有兩類案件適用于“刑事和解”,一是涉嫌《刑法》第四、第五章的犯罪行為,最終量刑可能低于三年的;二是除瀆職罪外,量刑會在七年以下的過失犯罪。根據《刑法》規定,強奸罪的量刑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情節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本案基準量刑在三年以上,且非過失犯罪,根本就不適用“刑事和解”。
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案件中,檢方都不應該介入“刑事和解”。也就是說,即便本案合乎“刑事和解”的條件,檢方也不應該介入。法律規定,“刑事和解”由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間自愿達成,檢方強行撮合加害人和受害人“和解”,是對雙方自主性“和解權”的侵犯,涉嫌職務犯罪(瀆職)。
最后,魯山縣檢方在涉及“取保候審”的條件認定上,存在著重大瑕疵。檢方之所以把“逮捕”變更為“取保候審”,給出的條件有二:犯罪嫌疑人為未成年人;主觀惡性較小。問題是,本案的受害人同樣是未成年人,辦案的檢察官有沒有考慮這一點?根據法律精神,未成年人犯罪確應從輕處罰,但法律也規定,侵犯未成年人的犯罪要從重處罰。而檢方認定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小”則更是“于法無據”,因為涉嫌強奸犯罪的,主觀惡性都是大的強奸案“取保候審”背后有沒有黑幕?,在這一罪條里,主觀惡性都一樣,差別只在情節的嚴重性,故檢方的“主觀惡性小”有任性釋法為犯罪嫌疑人脫罪之嫌。須知,殺人罪有故意和過失之分,但強奸罪沒有;殺人罪里有主觀惡性較小的“激情殺人”,但強奸罪里絕沒有“激情強奸”一說。所以,在強奸犯罪中,談論主觀惡性,不僅于法無據,而且有違法律精神。
總之,即使有河南省檢察院事后的“回應”和“圓場”,魯山縣檢察院強行介入公民自主領域的“和解事件”和任性釋法人為制造“取保候審”條件的行為都是違反現行法律精神的,有瀆職的嫌疑。這究竟是單純的未能準確適用法律,還是在幕后隱藏著“利益輸送和司法腐敗”?上級檢查部門應徹查之。■本報評論員張英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