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11月18日,早晨一出家門,小編就被眼前的濃霧驚到了。查看遼寧省天氣預報,遼寧多地出現大霧天氣,有個別地區能見度甚至不足50米。
小編作為一名80后,記得小的時候這種天氣在東北的秋冬季節里是比較常見的,那時人們對于這種天氣的形容只有“霧”、“大霧”、“濃霧”。到了2023年左右,“霾”這個詞逐漸地走入了你我的世界中,與“霧”成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不離的“好兄弟”。那么,“霧”和“霾”有什么區別,今天就來講一講吧^_^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霧”,什么是“霾”?有什么區別。
霧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懸浮在貼近地面的大氣中的大量微細水滴(或冰晶)的可見集合體。霾又稱灰霾(煙霞),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
區別在于以下幾點:
1.能見度范圍不同。霧的水平能見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
2.相對濕度不同。霧的相對濕度大于90%,霾的相對濕度小于80%,相對濕度介于80-90%是霾和霧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霧的厚度只有幾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達1-3公里左右。
4.邊界特征不同。霧的邊界很清晰,過了“霧區”可能就是晴空萬里,但是霾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
5.顏色不同。霧的顏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則是黃色、橙灰色。
6.日變化不同。霧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現;霾的日變化特征不明顯,當氣團沒有大的變化,空氣團較穩定時,持續出現時間較長。
小編認為,“霧”和“霾”最本質的區別一個是小水滴,一個是小顆粒。
其次,“霧”和“霾”是怎么產生的呢?對于我們人體有沒有危害呢?
弄清楚了“霧”和“霾”的區別之后,我們來看一看它們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對我們人體有沒有危害。
霧是由懸浮在近地面或水面空氣中的小水滴組成,霧主要有輻射霧及平流霧兩種。
輻射霧的形成,是由于夜間時地面輻射不斷散熱,使近地面空氣逐步冷卻,較潮濕的空氣很快便降溫至露點,形成無數的小水珠懸浮于空氣中。輻射霧多出現于晴朗而風力微弱的秋冬晚上或清晨,于日出后一至三小時或風力加強后,霧便會消散。
平流霧的形成,是由于濕暖空氣流經較冷的地面或水面,氣團底層降溫至露點,水汽便凝結于塵粒之上。平流霧一般范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不分晝夜,以春夏較多。
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氣中懸浮的大量干性微粒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成因有三:
1.在水平方向靜風現象增多。城市里高層建筑較多,阻擋和摩擦作用使風流經城區時明顯減弱。靜風現象增多,不利于大氣中懸浮微粒的擴散稀釋,容易在城區和近郊區周邊積累。
2.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逆溫是指高空的氣溫比低空氣溫更髙的現象。發生逆溫的大氣層叫“逆溫層”,厚度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逆溫層形成后近地層大氣穩定,不容易上下翻滾而形成對流,這樣就會使低層特別是近地面層空氣中的污染物和粉塵在低層堆積,增加大氣低層和近地面層污染程度。通俗地講,逆溫層就像一層厚厚的被子蓋在地面上空,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污染物不能向上擴散,“無路可走”又向下蔓延,即空氣中懸浮微粒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層。
3.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和工業發展、機動車輛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懸浮物大量增加。
霧和霾相比之下霾比霧對人體的危害更大,霧是水蒸氣在冷熱氣溫的相互作用下懸浮在低空的微小的液體,其中含有空氣中微量的雜質,人體吸收則不利。而霾是空氣中大量的污染物,如煙塵,廢氣等等遇到蒸氣濃霧而結成的微小的顆粒,顆粒中含有大量的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一旦被人吸入,則直接傷害氣管和肺,嚴重的造成肺部感染。
近些年,國家各省市對霧霾的治理日益加大。控制重點行業污染和揚塵治理,發展綠色交通,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治理,大力發展城市公交系統和城際間軌道交通系統,國家出臺的各項新能源汽車的優待政策也是對霧霾治理工作的極大支持,很多城市禁止露天燒烤,餐廳飯館的油煙管道增加過濾裝置等等一系列措施,換來了我們現在的藍天與白云。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