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央視熱播的《正大綜藝》節目讓中國觀眾認識了正大集團。如今,這家總部位于泰國的全球大型農牧企業集團,正試圖叩開中國A股市場的大門。據上交所官網信息,正大集團間接控股的正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正大股份”)上交所主板上市申請近期獲得受理。
在業內,正大集團被視作中國飼料業的“黃埔軍校”,輸送了現代工業飼料技術和大量人才,飼料產量曾居國內首位。不過隨著中國養殖業規模化、頭部企業全產業鏈化,正大飼料第一的位置已被取代。正大股份另一主營業務是生豬養殖,2023年一舉收購集團43家豬業務公司,過去三年在建項目及此次募資項目中均有生豬產業鏈布局。然而隨著豬價下行,正大股份2023年凈利潤下降,2023年上半年出現虧損,整體毛利受到拖累。
業內認為,正大股份飼料產業的優勢在于營養配方、品質優秀,但在向養殖、屠宰、加工產業擴張時,需警惕豬價波動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從飼料“黃埔軍校”到行業第三
“正大和康地被稱作中國飼料業的‘黃埔軍校’,20世紀80年代中國工業飼料起步,與兩家企業引進的生產線和動物營養學有很大關系,他們也為國內飼料行業輸送了大批人才,很多飼料企業創始人都來自這兩家公司。”中國生豬預警網分析師馮永輝說。
招股書顯示,正大集團(CPG,卜蜂集團有限公司)1979年在深圳投資1500萬美元,建成當時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飼料生產企業,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外商獨資飼料企業。
1996年3月,正大股份前身正大(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2023年整合了正大集團在中國大陸的飼料、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其中包括連云港正大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正大食品(徐州)有限公司、正大食品(襄陽)有限公司及43家豬業務公司相應股權。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正大集團通過正大畜牧投資、卜蜂中國投資、正大秦皇島食品持有正大股份全部股份,為間接控股股東。據正大集團聲明,近三年正大集團無實際控制人,主要股東為謝正民、謝大民、謝中民、謝國民四大家族,家族之間不存在一致行動關系,任一股東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比例均不超過13%。
據馮永輝了解,正大飼料產量曾多年處在國內首位。之后隨著中國養殖產業規模化、頭部企業集團化,大型生豬養殖企業上市公司普遍采用自己的飼料,正大飼料“第一”的位置被超越,但仍處在第一梯隊。
招股書顯示,2023年—2023年,正大股份飼料產量分別為765.52萬噸、949.86萬噸、1045.15萬噸,位于飼料行業A股可比上市公司第三名,僅次于新希望和海大集團。同期,正大股份生豬出欄量分別為418.78萬頭、432.5萬頭、614.55萬頭,居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之后,位于可比上市公司第五位。
正大股份認為,公司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飼料生產商和生豬養殖企業之一,符合主板“大盤藍籌”特色,飼料業務的市場優勢對公司生豬全產業鏈布局的協同優勢有所提升,有利于公司平抑“豬周期”波動對盈利水平的影響。
產能利用率不足忙擴張
此次首次公開發行,正大股份擬發行不超過56709.8581萬股,募資金額將用于17個生豬產業鏈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有助于全面擴大各現有業務板塊的生產規模”。
不過從現有產能來看,正大股份飼料及生豬業務產能利用率均不足。截至目前,正大股份有飼料公司87家、生豬養殖及屠宰公司70家、養殖場2236個,其中自養豬場428家、合作養殖場1808家。2023年—2023年,正大股份飼料產能利用率分別為47.59%、56.5%、62.31%,生豬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1.45%、68.14%、64.09%,自營屠宰產品產能利用率分別為47.28%、37.74%、57.97%。
正大股份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公司飼料產能利用率較低,主要由于部分產品工序較多、需停機換料,理論設計產能與實際生產能力存在一定差異。2023年非洲豬瘟暴發,公司對養殖場采取延長豬場批次間隔、設置生物安全隔離防控等措施進行防控,因此2023年、2023年生豬產能利用率相對較低。此外,我國屠宰行業受高度分散及上游生豬供給配套等問題影響,產能利用率普遍較低。2023年受疫情影響和部分屠宰廠配套的上游育肥場處于補欄過程,導致正大股份2023年—2023年屠宰廠整體產能利用率較低。
在產能利用率不足的情況下,正大股份在報告期內共有飼料、生豬、育肥、種豬、屠宰、食品加工等在建工程26個,涉及金額較大,主要系擴大經營規模,新增飼料廠及豬場建設投資所致。
受資金需求提升影響,2023年—2023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正大股份短期借款分別為41.77億元、58.42億元、114.67億元、147.42億元,占流動負債的比例分別為29.99%、36.7%、57.18%、62.71%,主要為信用借款。各期流動負債分別為139.28億元、159.18億元、200.55億元、235.09億元,分別占總負債的77.68%、80.45%、72.59%、72.57%。而流動負債占總負債比率較高,通常說明企業存在資金短缺問題。
馮永輝認為,生豬養殖擴張風險主要來自負債。養殖端建設投入高,短期內不一定有高產出,且豬周期波動劇烈,擴產、養殖規模要看準時間點,資金鏈不能斷,否則就會出現類似正邦科技的問題,因此補充流動資金也是正大股份上市募資的目的之一。
豬價波動影響業績
加碼生豬養殖項目除推高正大股份負債外,也因市場行情波動導致業績不穩。
2023年—2023年,正大股份營收分別為318.8億元、456.92億元、464.5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11億元、75.71億元、5.05億元,呈下降趨勢。2023年上半年,正大股份實現營收218.1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虧損23.95億元。2023年—2023年,正大股份毛利分別為64.19億元、120.13億元、57.38億元。2023年上半年,由于生豬及豬肉價格低位運行,其生豬養殖及屠宰業務毛利由正轉負。
招股書顯示,正大股份2023年之后業績下降,與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及商品豬價格不佳有關。其商品豬單位價格從2023年的32.69元/公斤下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13.43元/公斤,白條豬肉單位價格也從2023年的39.37元/公斤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17.42元/公斤。2023年,正大股份商品豬銷售收入同比下降31.67%。
另外,正大股份豬配合料毛利率在2023年、2023年上半年有所下降,單位價格上漲幅度小于成本漲幅。
正大股份在招股書中提醒,部分經營風險對公司盈利能力和經營業績有較大影響,如生豬及豬肉價格波動風險、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及動物疫情風險等。此外,公司也會面臨其他無法預知或控制的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公司營業收入、毛利率等財務指標下滑,從而減少盈利。
馮永輝認為,目前生豬養殖業產業升級方向明確,規模化程度將越來越高,大型養殖企業必然會減少對外部飼料的采購,這也使得一部分正大昔日的養殖客戶變成了今日的競爭對手。飼料企業發展養殖業可以支撐自己農牧產業鏈條發展,如增加飼料開工率,帶動下游屠宰、加工業務等,但需防范系統性風險,飼料、屠宰、食品業務的風險有可能共同來自養殖端。
正大股份方面3月13日表示,公司暫不接受采訪。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王心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