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商業銀行,可以從公眾的手上吸收存款。不過,商業銀行吸收的存款并不是都可以自由支配,其中至少有一部分需要上交給央行,這部分便是存款準備金。存款準備金占總存款的比例,便是存款準備金率。那么,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又是什么呢?
一般我們說的存款準備金或存款準備率,都是說的人民幣存款準備金及準備金率。畢竟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所以若無特別說明,凡是跟存款有關的默認的貨幣自然都是人民幣。
不過,人民幣不是我國境內存在的唯一貨幣,也有其他貨幣的存在。這些貨幣雖然我們平時很少能用到甚至很少見到,但卻對我國很重要,不可或缺。
作為商業銀行,同樣也可以將這些外國貨幣吸收進去作為其存款資產的一部分。有了外匯存款,銀行就可以展開外幣兌換、貸款等其他與外匯相關的業務了。
當然,商業銀行在吸收外幣存款時,同樣也需要向央行上交一部分的外匯存款準備金,外匯存款準備金占外匯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外匯存款準備金率。
首先,就是可以讓銀行可自由支配的外匯增加。因為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意味著銀行需要上交給央行的外匯存款減少了,相應的可自由支配的外匯存款就增加了。
而銀行可支配的外匯增加,一方面可以讓銀行有更多的外匯用于外匯貸款,推動外匯貸款的利息下降。因為銀行的外匯存款若是在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之后變得充裕了,就可能會通過降低外匯貸款利率來搶奪優質的貸款客戶。
另一方面也會阻止外匯存款利率的上升。在美聯儲的持續加息和美元的不斷升值之下,一些銀行的外匯存款變得有些緊張,因此不得不大幅提高外匯存款的利率來吸引手上有外匯的儲戶存錢,有些銀行的外匯存款利率甚至比同期人民幣存款的利率還高。
而在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之后,銀行的外匯存款會增加,外匯存款的緊張局面就會得到緩解,因此外匯存款利率上漲的動力也就變弱了。
其次,就是可以影響人民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兩個國家的貨幣匯率跟商品的價格一樣,也是受供需關系的影響,在需求不變之下,供給增加時,該貨幣兌其他貨幣的匯率就可能會下跌。
而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就是增加外匯的供給,這就可能會引起外國貨幣兌人民幣的匯率下跌,即外匯對人民幣貶值。
其實,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往往是在人民幣對外國貨幣有較大的貶值或升值壓力時做出的。如果人民幣貶值較快,希望它能升值,那就下調外匯存款準備率,反之便上調。
可見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影響是比較小的,因為不管是外匯存貸款利率還是外匯匯率的變化,大部分人都難體會的到。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