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需要靈感,但靈感并非神秘的東西。什么是靈感?它是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活動中,由于艱苦學習、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作。他就曾說過:“我只相信一條,靈感是在勞動的時候產生的。”這個“勞動”就是實踐。
寫好作文,決非一年半載之事,更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積累過程,修煉過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閱讀與寫好文章關系密切。韓愈說讀書“貪多務得,細大不捐”,莎士比亞被統計運用的詞匯有一萬六千個,普希金有一萬二千個。寫好作文,必須從小練好“童子功”,從識字造句開始,循序漸進,絕不可能一步登天。
讀書可分泛讀和精讀。泛讀是指廣泛地閱讀,只需涉獵,可不求甚解。它有利于擴大視野,擴展知識面。學生年輕,記憶力強,尤需引導他們盡量多地精讀經典文章與詩詞,含英咀華,熟讀成誦,爛熟于心。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曾這樣敘述自己自幼的勤奮學習:“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可見其用功之深;也正因為他的勤奮學習和寫作,終于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歡迎,這絕非偶然,這些詩是他心血的結晶,是長期積累和磨練的成果。他的快樂也是從這里獲得的。
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精辟地說明了既要重視讀書,又要重視生活。生活積累的過程,是認真觀察生活、深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創作素材的過程。只有善于對生活從表入里的分析,有很強的思辨能力,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現象中發掘本質。
錢鍾書的《圍城》是深為廣大讀者喜愛的作品。他在《圍城》的序言里說,這本書是他“錙銖積累”寫成的。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中寫道“鍾書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可見錢鍾書寫《圍城》的靈感來源于三個“熟悉”,來源于長期的積累。錢鍾書的積累遠不止于生活,更包括讀書。楊絳在同一篇文章中曾這樣介紹他的治學精神:“精微深奧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兒吃零食那樣吃了又吃,厚厚的書一本本漸次吃完。詩歌更是他喜好的讀物。重得拿不動的大字典、詞典、百科全書等,他不僅挨著字母逐條細讀,見了新版本,還不嫌其煩地把新條目增補在舊書上。他看書常做些筆記。”可見靈感來自長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是由長期的儲備產生的。在楊絳的《記錢鍾書與<圍城>》中曾寫到錢鍾書讀書的興趣:“其實他讀書還是出于喜好,只似饞嘴佬貪吃美食;食腸很大,不擇精粗,甜咸雜進。極俗的書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任何勤學苦練而成功的學者,都是基于對讀書寫作有濃厚的興趣愛好,基于個人的樂趣和志趣,否則不可能樂此不疲。
注重作文,實際上是倡導、引領孩子從小認真讀書,重視積累;關心生活,熱愛生活,重視從生活中汲取寫作的素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提高思辨能力,從而寫出文從字順、言之有物,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作文。
千萬不要相信聽一兩次“寫作指導講座”、參加“短期培訓”,甚至有人傳授的“寫作秘訣”,能“速成”寫出好作文。讓孩子從小在一個寬松和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地愛上讀書,喜歡讀好書;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善于思考,勤于練筆,這才是學好語文,寫好作文的正途。(周丹楓)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