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竄親戚,亂七八糟叔叔阿姨一大堆,輩分復(fù)雜又陌生,現(xiàn)在的80后90后想必很是頭疼,尤其是大家庭,成員多,關(guān)系更復(fù)雜,現(xiàn)場交錯稱呼是很尷尬的,那么對長輩該怎么尊稱,晚輩又有哪些叫法?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底蘊深厚,輩分在傳統(tǒng)禮儀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古代,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一直延續(xù)至今。
輩分是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主要分為長輩(高祖輩、曾祖輩、祖輩、父母輩等)、平輩和晚輩。亦作“ 輩份 ”。
輩分的來歷源于族譜的編修。族譜又稱家乘、宗譜、公譜、祖譜、譜書、家牒、族牒,它是記錄家族組織活動的檔案材料。族譜興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譜的動機是“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p>
自古以來,輩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對于一個人來說,一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
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煙、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禮法的影響和傳統(tǒng)道德的束縛。
那么,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對長輩該都有哪些尊稱呢,對于平輩有哪些稱呼呢?對于晚輩又該怎么叫呢?下面給大家講解一下傳統(tǒng)稱謂。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guān)于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祖在古代,廣義是指所有父輩以上的男性先輩,狹義則是指祖父。
祖父又稱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來稱呼祖父;如今對祖父最常見的稱呼是“爺爺”。
祖母又可以稱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稱古今通用。
婆是古代對成年婦女的很普遍的稱呼,也可以用來稱祖母。奶奶是今天對祖母的普遍稱呼,古代的使用較晚。作為稱謂,奶最早是作為乳母之稱,又作為對以婚婦女的較廣義的稱呼。
堂祖父、從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這些是對祖父的兄弟的稱謂。堂祖母、從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這些是對祖父兄弟妻子的稱謂。
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曾祖母指曾祖之妻,還可以稱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
媽媽家的那一方,媽媽的爺爺是外曾祖父,媽媽的奶奶是外曾祖母,媽媽的爸爸是外公,伯父叫伯外祖父,叔父叫叔外祖父,舅舅叫外舅公。
另外,媽媽的媽媽叫外婆或者叫姥姥,媽媽的姑媽叫姑外祖母或者加姑姥姥,媽媽的姨叫姨姥姥,而媽媽的兄弟,就是舅舅了,媽媽的姐妹就是大小姨。
還有,舅舅的妻子就是舅媽,姨媽的丈夫就是姨夫,舅舅的子女就是表姐妹和表兄弟了。至于姨媽的兒子,就是姨表姐妹,和姨表兄弟了。
兄弟姐妹方。哥哥的妻子是嫂子,弟弟的妻子是弟妹,姐姐的丈夫是姐夫,妹妹的丈夫是妹夫,兄弟的兒子是侄子,姐妹的兒子是外甥。
兄弟的女兒是侄女,姐妹的女兒是外甥女。叔伯的兒子是堂哥或堂弟,姑媽的兒子是姑表哥或姑表弟,叔伯的女兒叫堂姐妹,而姑媽的女兒就叫表姐妹了。
如果臨時搞不清楚關(guān)系輩分,為了場面不至于尷尬,可以隨著對方的叫法,去推測吧,是在不行,還可以問下身邊的親戚,讓別人幫助一下。
總之,這些稱謂是幾千年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其中自有它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尊稱扯呼長輩,正確的召喚晚輩,努力把這些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guān)注微信
關(guān)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