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來亞洲四小龍與東盟國家的人均GDP排名對比圖——劉煥的書房
之前兩篇文章,對比了世界各國(及地區)的人均GDP和GDP總量,其實人均GDP能夠很好說明一些事情,比如說東歐國家,在我們印象中是很窮的,但其實它們的人均GDP一直在七八十名左右,比如1980年,南斯拉夫59名,捷克斯洛伐克60名,匈牙利72名,波蘭87名,羅馬尼亞88名,最窮的是保加利亞106名,阿爾巴尼亞131名。到了1990年,南斯拉夫68名,捷克斯洛伐克75名,保加利亞88名,羅馬尼亞97名,波蘭98名,雖然比起80年代有點倒退,但也不能算是窮國,要知道2023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才首次進入世界前100名內,排名91名,這樣的成就,1980年,東歐國家就達到了。就算和當時的亞洲四小龍相比,其實也差不了多少,這樣的成績,難怪東歐國家有些能夠跨入發達國家門檻。
下面來單獨比較下大家最為關心的幾個類別。
第一個就是亞洲四小龍,因為體量不同,新加坡和香港是城市,所以無法與韓國和臺灣比總量GDP,但是比較人均是可以的,下面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亞洲四小龍的人均GDP排名,這里把縱橫坐標換一下,不按照地區,而是按照年代,更加直觀看出四小龍的對比。為了讓對比的樣本更加多點,加上部分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大陸作為比較。
這里的得分是按照它們各自在世界上GDP的排名,然后用100來減去排名得出的分數,比如排名世界第90名,那就100-90=10分。如果排名低于100名,那么以/來顯示負分。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添加圖片注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里面第一個淺藍色的是中國香港,第三個深藍色的是新加坡,可以看出,這兩個經濟體,一直是你追我趕的狀態,而且早在1950年,他們就很富裕了,就排名世界前六十名了,這樣的成就,韓國要到了1990年才能趕上,屬于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上,含著金湯匙出身的。
比較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雙城記,人均GDP,五六十年代香港不如新加坡,七八九十年代新加坡不如香港,2000年后新加坡反超香港,至今依然是。
香港的排名,最高的是2000年的時候,19名(應該是1997年的第16名),然而金融危機和非典很快讓香港陷入衰退。而新加坡最高的排名,是2023年的12名。
比較中國臺灣和韓國,這兩個中小型經濟體,里面第二個淺綠色的是中國臺灣,第四個天藍色的是韓國,五十年代,臺灣超過韓國,六十年代,韓國反超臺灣,1970年,中國臺灣地區人均GDP排名世界104名,首次是負分,這也是臺灣經濟最差的時期。
經過了70年代的發展,人均GDP,八九十年代,中國臺灣遠遠超過韓國,一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沉重打擊韓國,韓國卻浴火重生,開始狂飆。
2000年之后,韓國反超臺灣,一直到今天,都是反超的。
我們把亞洲四小龍的人均GDP做成折線圖來比較,就清楚了。
可以明顯看出兩個分層,亞洲四小龍如果是4條飛龍的話,飛得更高的顯然是香港和新加坡這兩條龍,你追我趕,性格也并不落后,幾次反超。
下面兩條龍是臺灣和韓國,戰況也很激烈。
再來看東南亞,東盟各國一直都是比較窮的,論人均更是如此,只有馬來西亞算是富裕,但是深藍色的馬來西亞長條也是一直減弱的狀態。
其余各國都是人均100名開外,曾經的菲律賓在五六十年代比較富裕,后來一落千丈,1980年,東盟國家中,菲律賓(135名)、泰國(139名)、印尼(147名)、緬甸(182名)、柬埔寨(185名)、老撾(186名)和越南(188名)排名都在100名開外,都是負分。
到了1990年,這些國家還是負分,菲律賓(137名)、泰國(104名)、印尼(139名)、緬甸(189名)、柬埔寨(186名)、老撾(181名)和越南(190名)排名都在100名開外。這也和大家印象中不同,大家印象中,東歐劇變是因為東歐國家太窮了,東南亞則經濟一片欣欣向榮,事實上,看人均GDP,東歐一直是富裕的,東南亞反而一直是很窮的。
而中國大陸,同樣人均GDP也在100名開外,2023年首次名列世界地91名,有了分數。
所以說,如果論人均,越南要想崛起到亞洲四小龍的程度,有很大的困難。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