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下實體店買了質量不好的商品,可以找工商和12315來維權;
在網上購買了不滿意的商品,可以到平臺進行維權;
唯獨買了金融產品,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去年各種明星代言的P2P產品爆雷,消費者開啟漫漫維權之路
在金融圈里有2句話萬能話術就可以轉移金融機構的責任,一句是“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另一句是:“客戶簽字確認了”
這兩句話足以幫金融機構抵擋住95%的客戶投訴,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金融產品銷售員就會夸大收益,從而讓消費者購買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那么,在購買金融產品的時候,應該怎么做,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呢?今天小博教你2招
憑著和銀行打交道的經驗,和你聊聊銀行銷售那些事兒。
前不久,小博的朋友說:“過年的時候爸媽到銀行存5萬,結果被銀行人員推銷了一款理財產品,過了1個月想起筆錢,才發現買了一款保險。這家伙,5年不能取,取出來都沒有本金多。爸媽可是被銀行的人坑慘了”
被銀行人員誤導買了保險,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父母身上,因為他們習慣拿著現金去銀行存,一方面是生活習慣,另一方面是對電子產品各種APP操作困難。
而銀行柜員經過各種場景化培訓,看到帶著現金來的老年人,心里盤算著:“培訓的內容可算是能用上了?!?/p>
經過幾個回合,柜員成功銷售出去了一份理財保險,拿到了傭金,而父母卻蒙在鼓里,以為自己把錢“存”到了銀行,結果是放在了5年內不能取的保險公司.......
小博和你聊聊這種情況怎么辦?
首先,把錢存銀行,一定要有回單,上面清楚寫著儲戶信息和存款信息
如果銀行柜員收了錢,但是沒有單據,那就要想想錢去哪里了?
可以多問一句,存定期,要是中間臨時用錢,本金有沒有損失?
如果被誤導買了保險產品,一定要在保險產品的猶豫期內到銀行進行退保處理,這樣沒有損失。
一般保險產品都有10-15天不等的猶豫期,在猶豫期內退保不會有損失。
父母要是不明白買了什么,一定要找孩子看一看,別被誤導了還蒙在鼓里。
如果和銀行溝通無果,建議直接撥打當地銀保監會的電話進行投訴。
銀行柜員往往會關注客戶理財的到期情況,對于快到期的理財,銀行柜員就要準備通知客戶續存或者購買其他產品。
在銀行的利潤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中間業務,具體一點也就是代銷的一些理財。
然而銀行代銷的理財和銀行沒有任何關系,銀行就是個中間商。
理財掙錢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理財收益不及預期,就是客戶和基金公司之間的事情了。
這種屬于銀行穩賺不賠的買賣,于是很多銀行柜員、理財經理會跟客戶推薦代銷的一些高收益產品。
當然,他們只會說高收益,對風險只字不提。因為等客戶簽字的時候,也不會看合同和風險提示。只要客戶完成簽字,銀行把錢賺了,剩下就是客戶盈虧自負的事情了
這種情況,一定要甄別清楚,可以問柜員或者理財經理下面這兩問題:
1、這個產品是本行發行的還是代銷的
2、這個產品的風險等級是什么樣的?符不符合我的風險承受能力?
銀行人員對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心知肚明,要問了就會如實回答;要是客戶沒那么理智,那就逮住一個不懂的人。
另外呢,在銀行購買大額理財,一定要在有錄音錄像的房間進行?,F在銀行往往設有這樣單獨的洽談室。
總體來說,客戶作為個體很難維權,因為銀行把投訴風險做到了前端,比如簽字確認、風險提示等等。銀行這方面可是有整個法律部門來支援,而個人勢單力薄,無法和專業的金融機構抗衡。
記得2023年初的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倘若不是網上輿論愈演愈烈,中國銀行依然可以按部就班工作。
作為個體,我們能做的就是多一點知識,多一點思考。
我是小博,你身邊的家庭財務咨詢師,關注@小博有財商,每天給你分享一點家庭財務小知識。
今天的內容要是對你有幫助的話,記得點贊和轉發喲。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