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河合隼雄先生的《家庭的牽絆》,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一邊讀一邊標記;第一遍通讀,第二遍整理讀書筆記,幫助理解和內化,突然發現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精讀方法。 這本書寫于1980年前后,主題是家庭關系,雖然是四十多年前日本的案例,但對今日的我們仍有巨大的啟示意義,閱讀中我不禁感嘆,人類在“家庭關系”上面臨的問題竟是如此一致。 書中,河合先生以心理學方面扎實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為我們深層解讀了家庭中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多子女養育與隔代養育等種種困擾著現代家庭的問題,并為我們提示了走出困境的線索。 我以“母親要如何愛孩子”為主題整理出第一篇讀書筆記,把我得到的啟發分享給大家。
河合先生在“個人、家、社會”、“親子關系”“母親與女兒”三章中都談到了母性,也例舉了幾個案例。
“最近也有不少這樣的女孩,試著以“自由xing行為”理論來武裝自己,與他人展開激烈論戰,這時若我們不加入論戰,只是平和地聽她傾訴,最后就會發現她其實也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她一邊體驗著rou體的合一,一邊又被無法得到渴望之物的寂寞裹挾著,因此她不斷地更換對象,但仍不滿足,這是因為她希求的并不是異性,而是母親。”
這個案例讓我想起我曾經給予心理援助的一位來訪者,她剛十周歲,卻在社交平臺主動邀約成年男性發生xing行為。工作的時候,她在我面前面無表情,選擇性緘默,留給我的感覺就是干澀與淡漠。我用沙盤、繪畫等心理技術與她互動,講電影給她聽,跟她一起涂曼陀羅,讀繪本故事,慢慢走進她的內心。有一次我講《購物狂》這部電影給她聽,我跟她探討瘋狂購物背后的原因,(所謂探討,只是我一廂情愿地用互動的語氣跟她說話,用停頓等待她的回應,她是一言不發的,)最后她給我的回應是豆大的眼淚從眼眶里往下掉,卻沒有哭的聲音和表情。
與她工作的同時,我與她的媽媽工作。她幾乎沒怎么見過爸爸,3個月大就跟著外公外婆,她的媽媽也幾乎沒有帶過她,心思更不在她身上。我從家庭關系入手,讓媽媽回歸,陪伴她,重新建立起母女倆的親子關系,并建議媽媽,定期帶她見爸爸。三個月之后她順利復學,之后也沒有再出現不良行為。
現在再讀河合先生的這段文字,“匱乏”這個詞清晰地跳躍出來,我從媽媽身上感受到的是“母性的匱乏”,她就像“恒河猴實驗”中那個放著食物的“鐵絲猴媽媽”,身上完全沒有媽媽的味道,女兒是她生的,她卻不用管,也不想管,她說幾乎沒有與女兒同桌吃過飯,更別說其他的陪伴了。而女兒身上表現出來的是“愛的匱乏”,“孩子很多看似不正當的行為都是在向父母吶喊,”女兒渴望擁抱,渴望肌膚之親,當母親回歸,重新與她建立了聯結,就慢慢療愈她在“依戀關系”上所受的創傷,自然而然地,她就不再對外找異性尋求依戀的滿足了。
河合先生還在“青春期厭食癥”的案例中提到一位來訪者的母親,她社會地位高,工作努力,對孩子的教育也很用心,似乎是一百分媽媽,但是缺少“土的母親”的要素:溫暖、包容、有生命力的,我的理解其實這也是一種“母性的匱乏”,看起來這位母親優雅、完美、溫柔,實則高不可攀,難以親近,只有規則要求,缺少溫情與真實,難以與孩子真正的聯結。
“養育孩子的過程,母子一體感的重要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母子一體感稀薄的孩子,在幼兒期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又或者某種程度上平安地度過了幼兒期,到了內心世界急劇重建大的青春期時,他們身上也會顯露各種問題。”確實是這樣的,有益的母親會讓嬰兒體驗到母子一體的“守護感”,因為嬰兒會通過母親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賴感。母親愛孩子,期待他的到來,母乳喂養,珍重地把他抱在懷里,撫觸,給他洗澡,陪伴他,跟他嘮嗑,對著孩子表達,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又奇妙無比的一體感。“但孩子想要獨立時,不管他的母親多么好,他也會意識到母親消極的一面,甚至感到母親的親切像是一個要吞噬自己的陰謀。”“他們的母親對母性的善意秉持絕對的信賴,溫柔地對待孩子。可對孩子來說,這種“溫柔”卻是一股試圖剝奪孩子自立的帶有侵略性的力量。”讀到這幾段的時候,恰巧我家的初中生進來找我。于是我把這幾段話讀給他聽,問他是不是這樣。他回答:“有點那個感覺,但是也不完全是。”沒錯,當他和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面對媽媽的關心、溫柔、親切時,會表現出煩躁、憤怒,只是因為隱隱感覺到好煩,不想跟家長說話,而并不能覺察到潛意識里的“自我獨立”與“母性的包容”之間的沖突與對立。而當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更多的是理解和釋懷。下次我去關心我家的初中生遭遇冷言冷語、冷眼冷臉時,我應該不會那么失落和傷心了;并且,我也要適當收起我“母性的包容和溫柔”,給青春期兒子的“自我獨立”讓路。“(母性)接納孩子的一切是積極的一面;包容性過于強大也會剝奪和侵蝕孩子的自由。”所以,孩子出生之后,作為嬰兒、幼兒和兒童,對母親的依賴性依然很大。而母親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她的“母子一體感”經驗,也就是說,明明知道孩子慢慢長大,會漸漸遠離母體,她依然施予愛護和支持,并且學習放心和放手,有意識地去促成孩子充分長成獨立自我。
【參考文獻】
[1]河合隼雄 家庭的牽絆[M]. 上海三聯書店, 2023.
[2]王學富. 超越共生體經驗 ——對母子沖突心理根源的一個嘗試性分析[N]. 直面報告,2004-11-10.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