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靈活就業人員和下崗工人是一種不一樣的稱呼,而且兩者的區別一個是60肯定能退休而靈活就業人員不繳納15年的養老保險是不能退休的,因為1960年—1970年出生的人有視同繳費年限,而那些靈活就業人員只有實際繳費年限,更重要的是下崗工人可以補繳買斷工齡之前的養老保險。
靈活就業人員說白了:其實就是沒有固定單位的人,而下崗工人說白了:其實是有固定單位的人,但單位因為改革的原因成為靈活就業人員,但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領取養老金多少的問題。
比如:同樣是30年工齡,但一個是有15年的視同繳費年限那么就可以多一份養老過渡金,而有30年實際繳費年限工齡的退休人員,相比之下會少于500—800元,如果是按照最低擋繳納會少更多。
父親1963年出生,1980年接替爺爺在電機廠工作,后來因為一些改革的原因單位需要重組,父親在1995年下崗,待業期間到處打工,而1999年的時候原單位通知領取買斷工齡的一萬多元的一筆錢。
全家得知以后,毅然決然的不同意,因為買斷工齡以后,以后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必須按照靈活就業人員的方式參加,但如果不領取這筆錢,原單位不僅每個月補貼195元,而且還為員工繳納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所以全家都不同意,等到今年6月份就可以退休,而工齡是42年,大概可以領取2600—3000的養老金。
但跟他同批下崗的叔叔,因為在當時領取買斷工齡的一筆錢以后,便以靈活就業人員的方式參加社保,繳納五年之后,由于經濟發展的原因,養老和醫療保險每年上漲%3-5,原本每月500多的錢,變成每個月需要繳納1200—1400。
壓力確實有些大,所以這位叔叔選擇了斷繳,而他的工齡只有23年,其中視同繳費的年限有14年,自己繳納的年限只有5年,補繳的年限有四年。
等到退休的時候,退休金大概在1600—1800元,這樣算下來會比同批人員少800—1200,而且現在退休金每年上漲,時間越長相差越多,所以這位叔叔就非常后悔。
不過相對于靈活就業人員,他還算好的,而靈活就業人員,只有實際繳費年限,同樣的工齡會比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少很多,所以在這里奉勸大家,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一定要繳納,有能力的需要多繳納,到時候養老金就會更多。
我個人認為,靈活就業經驗其實就是沒有固定單位或沒有固定工作為主的,主要表現于有固定工作但工作單位沒有為員工繳納養老和醫療保險(私人老板),其次表現于沒固定工作,主要是打零工生活,比如:送外賣、送快遞、網吧服務員、保潔員、以上人群都被稱為靈活就業人員。
而靈活就業人員和下崗工人雖然說都是以靈活就業的方式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但兩者的區別非常大,主要表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下崗工人有視同繳費年限
1960—1970年出生的人,他們都會有幾年的視同繳費年限,因為一方面是社保個人賬戶出臺的時間是1992—1996年,只要這些人在以前的企業工作,基本上都會有視同繳費年限的工齡,所以下崗工人比靈活就業人員要稍微好一點。
二、下崗工人退休時可以補繳養老保險
每個地方補繳社保的規定都不一樣,但又大差不差,比如:下鄉知青到退休時可以一次性補繳社保,比如:下崗工人退休時可以補繳買斷工齡之前的社保。
舉列說明:小李是1963年出生,1981年參加工作,但原單位1992年因為需要改革,小李下崗后,在家一直待業,但1995年原單位通知小李領取買斷工齡的錢,那么小李在退休的時候,如果待業期間原單位沒有為他繳納養老保險,社保的工作人員就會他補繳這三年的費用。
三、下崗工人退休時必須提交個人檔案
下崗工人在退休的時候,需要跟社保局的工作人員說明參加工作的時間,如果是在1992-1994年之前參加工作的,社保工作人員會提檔案,查詢視同繳費年限的工齡,需要注意的是,檔案必須完整,工資表和工作時間檔案里必須完整,而且視同繳費和實際繳費年限同樣可以累計計算。
比如:下崗以后個人實際繳費年限有10年,視同繳費年限有十年,那么退休后的工齡就是20年,相比之下下崗工人的退休工資會高于同工齡的靈活就業人員。
所以下崗工人和靈活就業人員的本質是不一樣的,而且相比較之下,下崗工人的優勢還會比靈活就業人員的優勢大,因為畢竟在社保繳費年限上有一定的優勢。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