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滬劇觀眾都知道,解洪元、邵濱孫、王盤聲、袁濱忠4人都是現代滬劇男演員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創立的滬劇“解派”、“邵派”、“王派”、“袁派”藝術,已經成為滬劇生腔的主要流派,對滬劇生角的表演藝術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1959年邵濱孫、王盤聲、趙云鳴、袁濱忠、解洪元等合影
追溯這四個人的藝術生涯,他們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就拜滬劇老藝人為師,刻苦學藝,然后根據自己的特點,博取其他名家之長,融合創新,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成名之后都基本保持自己的“本姓”,但又審時度勢,或改名或換姓,順應觀眾的期望,繼續求進,為滬劇藝術的興旺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解洪元是4人中的老大,生于1915年4月。但解洪元幼年喪父,母親投靠親友,含辛茹苦把他養大,生活相當艱難。
解洪元(1915一1990)
在度過一段隨京劇戲班學藝、流浪演出的歲月之后,他在上??吹奖緸ㄔ缙跍麆。┭莩龊?,竟又喜歡上本灘。于是經人介紹他進了著名本灘藝人丁少蘭的戲班,拜藝人侯國廷為師。解洪元學得很認真,幾個月下來便能上臺演唱些小角色了。
《蘆蕩火種》劇照
后來解洪元又接觸到當時被稱為小生泰斗的夏福麟的唱腔,聽到他舒展大方、渾厚有力的演唱,覺得很適合自己的嗓音,便下決心向夏福麟學戲。
但由于解洪元已經拜別人為師,夏福麟不便再收他為徒。但解洪元毫不在乎,仍然偷學夏福麟,亦步亦趨,在藝術上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基礎。此后解洪元又參加中山社在杭嘉湖一帶漂泊賣藝。
“八一三”淞滬抗戰之時,戲班匆匆回到上海租界,但上海的一些申曲班社對終年闖蕩江湖的演員多少有些輕視,稱他們為“跑碼頭先生”。
解洪元對此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破釜沉舟,臥薪嘗膽,決心搞出名堂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讀過幾年書,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就把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改編成中國化的《銀宮慘史》上演。
《雷雨》劇照
在創作戲里“太子哭墳”的唱段時,他利用自己學過京劇的優勢,大膽吸收京劇“五音聯彈”的曲調,形成既悲憤又激昂的新腔,結果觀眾反響強烈,上海街頭巷尾到處傳唱。
接著他在《董小宛》中扮演順治皇帝,借鑒錫劇曲調唱戲里的“金殿贊美”,又大受歡迎。
這就使解洪元迅速成名,聲譽鵲起,成為當紅滬劇小生,觀眾也將他的新腔稱為解派唱腔。
“洪元”兩字似乎也成了他的金字招牌。1944年解洪元自組劇團,團名就叫“洪元劇團”。
解洪元充分施展自己既會編劇又會演戲的才能,接連編寫、主演了《夜深沉》、《賢母孝子》、《野薔薇》、《妾無罪》、《女竊再風流》、《壓寨夫人》、《鍍金少爺》、《皆日可殺》等劇目,表演更向現實主義風格靠攏,講究塑造人物,刻畫個性,給觀眾留下很深印象,劇團也成為當時上座率最高的劇團之一。
《借黃糠》劇照
有意味的是,解洪元在編劇署名時用了“羊角先生”這個筆名。也許解洪元一生沒改名換姓過,故他在編劇時還是特地用了個筆名,表達了自己不鉆牛角尖,像羊一樣,踏踏實實演戲做人的心愿。
邵濱孫1919年出生在江蘇太倉瀏河鎮,幼年不幸喪母,父親是識字不多的裁縫,平時節衣縮念供他上學。
邵濱孫(1919一2007)
為了紀念妻子,父親給他取名邵念慈。他從小就比較懂事,讀書用功,課余唯一的愛好就是看京戲和文明戲。但小學畢業后,因家貧迫于生計,他只身來到上海打浦橋附近的一家裁縫店學藝。但邵念慈白天干活,晚上卻做著演員夢。
《叛逆女性》劇照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了筱文濱和筱月珍的《陸雅臣》,一下子就迷上了申曲。1935年,16歲的他托人介紹,正式拜筱文濱為師,從此開始學藝生涯。
邵念慈機敏好學,只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就走完了敲板、跑龍套、起角色、演配角的路程,開始成為文濱劇團的主要演員,逐漸挑起了舞臺演出的大梁,在觀眾中也開始有名。
《蘆蕩火種》劇照
有了“名氣”之后,為表示尊師,不忘師恩,經過反復思考,邵念慈決定改名邵濱孫。因為他的老師是筱文濱,而筱文濱的老師是邵文濱,巧合的是他與“太先生”同姓,算起來他是邵文濱的徒孫,因此改名邵濱孫非常有意義。
王盤聲(1923一2023)
王盤聲原名黃盤生,1923年出生于蘇州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因出生時臍帶繞頸,差點夭折,故母親為他取名“盤生”。但不久母親就去世,靠著父親給人看房子的微薄收入維持姐弟倆生活。
好在姐姐黃素珍聰明伶俐,很早就到上海拜師學唱申曲,并出了名。受姐姐影響,黃盤生也決定學唱申曲吃“開口飯”,拜陳秀山為師。
但是最初開始學藝時,黃盤生不僅不顯山露水,而且給人感覺木納寡言,一點也沒有那種機靈勁。
學了幾個月,一天先生想考考他,讓他隨便唱幾句,誰知他漲紅了臉,扭捏了半天,一句也沒唱出來。師傅大失所望,氣得再也不愿教他唱了。
就這樣黃盤生學了六年,還是只能演演小角色,而比他后進師門的幾個師兄弟,一個個都超過了他。
但實際上黃盤生并不笨,也不傻,只是他不太喜歡、也不適合唱師傅陳秀山的唱腔,而喜歡劇團里另一位名家筱文濱風雅糯軟,講究韻味的唱腔。
所以黃盤生平時不多開口,只是偷偷地在學筱文濱的唱腔。雖然沒有出演過什么重要角色,一直跑龍套,但是他心細,多看多記多想,長期接受藝術熏陶,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945年,劇團很多名角紛紛自組班子,離開文濱劇團?!笆裰袩o大將,廖化作先鋒”,黃盤生這才有機會演主角。
《碧落黃泉》劇照
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黃盤生唱紅的第一個戲是《新李三娘》。戲中一段《劉智遠敲更》核心唱段,黃盤生最初唱的是文派,但覺得不足于抒發此時此際人物的復雜感情,就琢磨著在唱腔節奏旋律上作了突破創新,不料這一嘗試立即在觀眾中引起熱烈的反響。這段唱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不脛而走,一個新的滬劇明星開始為觀眾所關注。
很快,由黃盤生主演的另一個新戲《碧落黃泉》又在滬劇舞臺上打響。其中經黃盤生自己修改、改變演唱形式和板眼節奏的《志超讀信》一段唱,又引起轟動。為了看這個戲,戲院被排隊爭相購票的觀眾擠破了大門和玻璃窗,最后只能動用警力來維持秩序,那種狂熱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1940年代的《滬劇日報》
黃盤生從此也就成為滬劇舞臺上的當紅小生。人紅“是非”多,當時《申曲日報》等報紙經常報道黃盤生的情況,滑稽戲也翻唱《志超讀信》等唱段,但由于上海話黃、王不分,不少人將黃盤生誤寫成“王盤生”。
于是,黃盤生也就將錯就錯,索性把自己的姓名改成了“王盤聲”。
《艱難的歷程》劇照
用上海話念,王盤聲三字與黃盤生讀音幾乎相同,但用國語念,就有區別,而且“盤聲”似乎更能反映其職業特點和志向,從此王盤聲這三個字在滬劇舞臺上紅了七十多年,學唱者眾多,以至有“十生九王”之說。
袁濱忠(1933一1967)
袁濱忠相較上述3位,屬于晚輩了。1933年出生在上海一戶平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小小年紀就被親生父母遺棄,易名改姓為袁俊,成為袁家繼子。
他天資聰穎,嗓音明亮,愛好唱歌,又寫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曾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上海中學。但命運坎坷的袁俊卻因養父臨時的輟學決定,不得不告別校園。
袁濱忠在讀書
1949年他拜著名滬劇藝人筱文濱為師,走上了滬劇學藝之路。
袁俊是筱文濱的關門弟子,筱文濱對他格外關切,他的學生自然都是“濱”字輩,于是他為袁俊起藝名為袁濱忠。
由于袁濱忠嗓音條件比較好,人又生得端正,再加上肯用功,很快就在同時學戲的青年中脫穎而出。
1951年著名滬劇演員凌愛珍自組愛華滬劇團時,她一眼就相中袁濱忠,安排他進團與已經小有名氣的旦角韓玉敏搭檔,不斷推出他倆主演的新戲。
《父子恨》劇照(右為韓玉敏)
兩人搭檔,開始是韓玉敏領跑。但由于袁濱忠嗓音高亢明亮,音域寬廣,又善于琢磨借鑒創新,因此他的唱腔顯得清脆明亮,舒展自如,別具一格,特別受青年觀眾歡迎。
1959年,袁濱忠在滬劇界明星大會串《雷雨》中演周沖一角,表演和唱腔更是出色,因此一下子就紅遍了上海,很快成為滬劇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優秀青年演員。
他與韓玉敏長期默契合作,聲線協調,唱腔動聽,韻味濃郁,因此觀眾稱他們的合作是“牛奶加咖啡”。
袁濱忠的唱腔不僅吸取王派的滋潤甜糯,還融合了文派、邵派的高亢激越,再加上他自己的瀟灑飄逸和剛柔相濟,別有滬劇藝術的魅力,凡是袁濱忠主演的戲沒有不亮“紅燈”(客滿)的。
因此,袁濱忠三十來歲時就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的藝術流派,觀眾稱之為袁派。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