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很多書教大家從財務的角度看財務報表,如果你學過,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有很多公式。
很多持證的財務專業人士都會為這些公式而頭疼。
為什么?因為財務的底層邏輯是數學。
大家對數學的恐懼,很自然地遷移到了財務上。
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加法的本質是同維合作,減法的本質是同維競爭,乘法的本質是異維合作,除法的本質是異維競爭,再看財務報表時就會發現,其實這些公式根本不用背,它們都是那么理所當然,那么簡單。
只要你稍微懂一點數學,就能「know your business」。
當我們說財務報表時,一般指的是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
加法:資產負債表
先從資產負債表講起。
常見的資產負債表如表 1-1 所示。
表 1-1 ×× 公司資產負債表(示例) (單位:元)
(續)
第一次看資產負債表的人看到這張表,很可能會感到一陣眩暈:
天啊,這一行行的數字,都是什么「鬼」?怎么統計出來的?這張表看上去高度抽象,真的能反映出我們的經營狀況嗎?我怎么依靠它制定經營策略……一陣眩暈,逐漸變成一臉疑惑。
你有這些疑惑,很正常。
很多人會教你資產負債表的「財務邏輯」,卻沒人教你資產負債表的「數學邏輯」。
理解了「財務邏輯」,你也許能學會怎么「看」這張表。
但是,只有理解了「數學邏輯」,你才會恍然大悟,明白這張表的發明者當初為什么如此設計,明白應該如何用它來指導經營。
試著用我在上一節說的數學邏輯里的加法去理解資產負債表,也許你就會豁然開朗。
什么意思?
純講財務,過于枯燥。
而且教你學會財務知識,也不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提升你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幫助你用這種能力看透商業現象背后的本質。
所以,在這里我們不講道理,只講故事。
張三很想創業,一直在尋找機會。
終于有一天,他有了一個讓自己激動不已的創業想法,他感覺太「贊」了,于是,立即辭職,開始創業。
可是,創業需要辦公室,需要招人,需要購買原材料。
沒有這些,公司就無從經營。
這些員工、原材料就是「資產」。
而「利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資產的收益,或者換句話說,是資產下的「蛋」。
但是,創業所必需的資產是從哪里來的呢?用錢「換」來的。
辦公室是花錢租的,員工是花錢招的,原材料是花錢進的……所以,你必須有錢。
錢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張三和老婆商量:「我們家不是有 500 萬元存款嗎?給我拿去創業吧,我一定能成功。
等我賺了 5000 萬元,我給你們買大房子,讓你和孩子過上好日子。」
老婆被張三說動了,就把 500 萬元存款拿出來給張三,張三用這筆錢注冊了公司。
這 500 萬元一開始是完全屬于張三這個股東的,這就是「股東權益」。
但是,500 萬元不夠,還差 200 萬元怎么辦呢?借!
找父母借,找同學借,找同事借……最終,張三憑過去幾十年積累的信用借到 200 萬元。
張三告訴他們:「你們的信任,我張三記住了。
明年這個時候,我一定會連本帶利地還給你們。」
張三借來的這 200 萬元就是「負債」。
我試著用經營的語言,而不是財務的語言,來解釋一下資產負債表這個最基礎的「加法表」。
有了錢之后,張三開始租辦公室,進原材料,招員工,做研發。
這 200 萬元的負債和 500 萬元的股東權益加在一起,逐漸變為公司的資產。
這個過程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就是:
資產 = 負債 + 股東權益
這個公式,是一個折疊版的資產負債表。
在這個公式中,債主和股東是同維合作關系,他們的錢「加」在一起,支持張三創業。
只不過他們的支持都是有代價的——債主要利息,股東要利潤。
然后,張三開始經營自己的創業公司。
所謂「經營」,就是展開這張資產負債表。
一開始,700 萬元全是現金資產。
開始經營后,張三會把這些錢花掉。
花在哪里呢?張三可能主要花在三個地方:固定資產、存貨和應收賬款。
固定資產,指的是投資建的廠房、買的辦公設備等。
存貨,指的是公司從上游進的原材料,以及加工完未銷售的成品。
而應收賬款是什么?是公司應該收回卻沒有收回的款項。
比如,公司給客戶發了貨,但是客戶說:「貨我先收著,我看看東西有沒有問題。
如果沒有問題,錢,我一個月后打給你。」
這筆錢就屬于應收賬款。
除此之外,可能還會有沒花完的錢,這些錢以現金的形式存在賬上。
于是,張三公司的資產就展開成了一個加法公式:
資產 = 現金 + 存貨 + 應收賬款 + 固定資產
在經營過程中,張三慢慢發現,這四個展開項中,有兩個循環:
一是增值循環。
張三把現金變為存貨,把存貨變為應收賬款,把應收賬款變回現金,這個循環是增值循環。
他發現,自己的創業公司之所以能掙錢,正是因為這個循環的存在。
二是貶值循環。
張三購入的固定資產在不斷地貶值,但在貶值的同時,它又不斷推動著增值循環的轉動。
張三突然明白,所謂經營,就是有策略地把資產分配在現金、存貨、應收賬款、固定資產這四個展開項上,讓它們彼此之間進行最有效的配合,使增值循環遠遠大于貶值循環,從而賺錢。
差值越大,循環越快,越賺錢。
張三醍醐灌頂,開始不斷地推動自己的「雙循環」,終于有一天,「雙循環」的差值為正了。
他大喜過望,迅速加大投入,以放大收益,然后再加大,繼續加大……很快,錢不夠了。
怎么辦?繼續借。
可是,找誰借呢?
張三把折疊版資產負債表里的「負債」這一項展開,發現里面其實包括三項:預收賬款、應付賬款和借款。
預收賬款指的是公司還沒有交付產品或服務就先向下游客戶預收的款。
從財務上看,預收賬款的本質是向客戶「借款」。
理發店、健身房的會員卡都屬于此類。
應付賬款指的是公司拿了上游供應鏈的貨,說先打個欠條,以后再付。
從財務上看,應付賬款的本質是向供應商「借款」。
給賬期、打白條、開商業承兌匯票都屬于此類。
借款就是向親戚朋友以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借錢。
各種抵押貸款、保理業務都屬于此類。
于是,張三公司的負債也展開為一個加法公式:
原來,資產負債表里的「負債」這個大項也是可以展開的,上游(應付款項)、下游(預收款項)、銀行等(借款)都能借錢。
當然,向它們借錢,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上游要訂單,下游要折扣,銀行等要利息。
于是,張三把能借的錢都借了一圈,公司發展蒸蒸日上。
但是,很快錢又不夠了。
借錢的速度跟不上花錢的速度,但這一階段,擴大規模又非常重要,怎么辦?
那就試著展開資產負債表里的「股東權益」吧。
股東權益展開后,還是一個加法公式:
股東權益 = 自己權益 + 投資人權益
式中,「自己」就是張三。
雖然張三出了錢,但主要身份是創業者,是出力的人。
而投資人就是各種股權投資機構。
他們可能也會給資源、出主意,但主要身份是投資人,是出錢的人。
作為股東,投資人是要承擔經營風險的。
正因為承擔了風險,所以投資人對回報的要求更高——他們要的不是本金的利息,而是公司的利潤。
拿不拿投資人的投資呢?
張三想了想,雖然要切一塊給別人,但只要把「餅」做大,自己留下的部分還是要比以前多得多。
于是,張三決定接受投資。
隨即,他把所有的負債和股東權益全部投入到均衡的資產分配里,不斷推動「雙循環」,把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賺錢。
最后,債主、投資人還有張三自己,都獲得了各自應得的收益。
張三終于給老婆、孩子換了大房子。
張三的故事講完了。
現在你明白什么是資產負債表了嗎?用數學邏輯里的加法來理解資產負債表,其實非常簡單。
資產負債表,有折疊版和展開版。
折疊版的資產負債表是一個三項的加法公式:
資產 = 負債 + 股東權益
展開版的資產負債表也是一個加法公式,但是有九項:
資產(現金 + 存貨 + 應收賬款 + 固定資產)= 負債(預收賬款 + 應付賬款 + 借款)+ 股東權益(自己權益 + 投資人權益)
而所謂經營,就是把折疊版資產負債表有策略地展開,如圖 1-2 所示。
圖 1-2 展開版資產負債表
這就是資產負債表背后的數學邏輯。
以后再遇到資產負債表,你知道怎么看了嗎?先看看你向 3 個債主借了多少錢,再看看你向 2 個股東融了多少錢,再看看這些錢在 4 個資產籃子里的分配策略是否高效。
是不是很好理解,而且有趣?
那么,利潤表呢?
要看懂利潤表,就要用到數學邏輯里的減法了。
減法:利潤表
常見的利潤表如下 1-2 所示。
表 1-2 ×× 公司利潤表(示例) (單位:元)
(續)
這張利潤表是不是看起來也挺讓人頭暈的?
如果你理解了這張利潤表背后的數學邏輯,也許就不會頭暈了。
我還是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看到張三創業成功,李四心癢難耐,也決定創業。
他設計了一款掃地機器人,然后開模,進各種原材料(芯片、塑料、鋁材等),找代工廠生產。
經過計算,制造這款掃地機器人的直接成本為平均每臺 1500 元。
那賣多少錢一臺呢?結合競爭對手的定價策略,李四給這款掃地機器人的定價是每臺 2000 元。
請問:李四公司每臺掃地機器人的利潤是多少呢?
在這個案例中,每臺掃地機器人的毛利是:2000 元(收入)-1500 元(直接成本)=500 元(毛利)。
這里面有個減法公式:
收入-直接成本 = 毛利
為什么是毛利?因為還沒有減去辦公室租賃費、管理層工資、銀行利息、稅費等各項費用。
把這些「間接費用」扣掉后,才能得到凈利。
扣掉間接費用之前的利潤都叫毛利,即毛估的利潤。
李四公司每臺掃地機器人的毛利為 500 元。
「收入-直接成本 = 毛利」是一個減法公式,因此,直接成本和毛利是同維競爭關系,直接成本會「想盡一切辦法」,壯大自己,打壓毛利,如圖 1-3 所示。
圖 1-3 直接成本與毛利是同維競爭關系
2023 年,疫情突然來襲。
經過一系列連鎖反應后,芯片價格大漲。
芯片是掃地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因此,每臺掃地機器人的直接成本隨之上漲,從 1500 元飆升到 1900 元。
李四公司每臺掃地機器人的毛利下降到微薄的 100 元,毛利率只有 5%。
這么微薄的毛利,連付租金都不夠,怎么辦?
李四想漲價。
他先進行了一輪小規模測試,誰知道,剛一漲價,客戶就立刻去買競爭對手的產品了,李四公司的銷量出現斷崖式下跌。
李四趕緊叫停測試。
然后,他去找供應商:「你的芯片給某大廠沒有漲價,為什么要給我漲價啊?現在我要活不下去了,你給我便宜點吧。」
供應商說:「大廠我得罪不起,為了長期合作,咬著牙虧本為他們供貨。
但是你的量小,我真不能便宜了。」
收入上不去(由市場決定),直接成本也下不去(由供應商決定),李四發現,自己能賺多少錢,完全不由自己決定,只能隨「風」飄蕩。
一旦遇到市場波動,就會舉步維艱。
原來,自己的公司不是一家有「根」、有市場競爭力的公司。
什么是有市場競爭力的公司?就是你的產品漲價了,消費者還是會買;你要求供應商降價,他們不得不從;你的毛利比同行高。
所以,看利潤表的第一個核心目的是看毛利(率)。
如果你的毛利(率)低于同行,而這不是你有意為之的短期戰術、長期戰略,你就要萬分警惕了,要反思:是品牌價值不夠嗎?是產品品質不行嗎?是成本控制不力嗎?
你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毛利(率),提高毛利(率)就是提高市場競爭力。
有了市場競爭力,你才會有這樣的底氣:「我就是賣得比你們貴,我就是比你們賺錢。」
李四頭懸梁,錐刺股,鞠躬盡瘁,沒日沒夜地研發,終于研發出一款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并且申請了專利。
這款產品的直接成本同樣是 1900 元,但他把售價定為 3800 元,毛利率高達 50%。
盡管如此,這款產品依然銷售火爆,一機難求。
李四非常高興:這下子終于賺錢了,終于可以和張三顯擺去了。
但是,到了年底,一查賬,李四發現,公司依然幾乎沒有利潤。
他把財務叫過來,問這是怎么回事。
財務說:「過去一年,我們在辦公室裝修上花了好多錢,在差旅上花了好多錢,我們雇用了大量總監、副總裁、高級副總裁、常務高級副總裁。
把這些間接費用從毛利里扣掉后,就不剩什么凈利了。」
這里面有第二個減法公式:
毛利-間接費用 = 凈利
在這個公式里,凈利和間接費用是同維競爭關系。
間接費用「想盡一切辦法」,壯大自己,打壓凈利,如圖 1-4 所示。
圖 1-4 凈利和間接費用是同維競爭關系
李四終于意識到,自己犯了所有創業者都可能犯的錯誤:只注重排場,不講求效率,花錢如流水。
那怎么辦呢?
只有一個辦法:提高管理效率。
李四痛定思痛,把 40 個副總裁削減到 4 個,把每個員工一間的豪華辦公室換成大開間的工位,并且大力推廣網絡會議,嚴格限制異地出差,還設立流程優化中心,不斷削減各種不必要的開支。
終于,在公司毛利率 50% 的情況下,實現凈利率達到 35%。
李四創業大獲成功。
李四的故事講完了。
現在你明白什么是利潤表了嗎?用數學邏輯里的減法來理解利潤表,的確非常簡單。
利潤表其實包括兩個部分:
收入-直接成本 = 毛利
毛利-間接費用 = 凈利
所謂有市場競爭力,就是毛利高;所謂管理有效率,就是凈利高。
我們把兩個減法公式合并,就是:
收入-直接成本-間接費用 = 凈利
這就是利潤表背后的數學邏輯。
以后再遇到利潤表,你知道怎么看了嗎?先看看毛利(率)是多少,判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水平,再看看凈利(率)是多少,判斷自己的管理效率水平。
原來加法和減法,這么有用、有趣。
那乘法對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也這么有用嗎?
當然。
不是「有用」,而是「非常有用」。
乘法:凈資產收益率
講數學邏輯里的乘法之前,我們先看一個重要的財務概念:凈資產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ROE)。
1988 年,巴菲特重倉買入 5 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1989 年增持 4 億美元,1994 年又增持 3 億美元,累計投資 13 億美元。
可口可樂當然是好公司,但是進行這么大筆的投資,巴菲特的決策依據是什么?
巴菲特的決策依據就是凈資產收益率。
這個指標是巴菲特投資時最看重的一個指標,他稱之為「全能指標」。
往前看 10 年,從 1978 到 1988 年,可口可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基本保持在 20% 以上,而且在這 10 年間呈基本穩定的增長態勢。
于是,巴菲特決定大舉買進。
果然,之后的 10 年,巴菲特從可口可樂公司賺了 120 億美元。
那么,到底什么是凈資產收益率?它為什么這么有用?
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
我舉個例子。
王五創業,開了一家藝術品公司。
他自己投到這家公司的錢,加上張三、李四投資的,一共是 1 億元。
這 1 億元就是王五公司的凈資產。
王五還向銀行借了 1 億元,公司的總資產由此變成了 2 億元,1 億元是股東的,1 億元是借來的。
王五用這 2 億元苦心經營公司,市場競爭力、管理效率都越來越高。
去年,公司賺了 2000 萬元凈利潤。
那么,這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是多少呢?是 2000 萬元/2 億元 ×100%=10% 嗎?不。
凈資產收益率是:2000 萬元/1 億元 ×100%=20%。
從銀行借來的 1 億元,是「便宜」的錢,付利息就好了。
凈利潤 2000 萬元,已經扣除利息了,這些錢完全屬于股東。
對股東來說,投 1 億元,一年能真金白銀地賺 2000 萬元,這比存銀行劃算太多了。
大家很高興,就把這筆錢分了。
如果第二年利潤增長到 3000 萬元呢?那凈資產收益率就變成了 30%。
王五真是太能賺錢了,于是,越來越多的投資人追著給王五投錢,王五的公司因此變得非常值錢。
王五做夢都想自己的公司值錢。
他知道值錢的秘密就是分析并且提高自己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
可是,怎么分析呢?
杜邦公司說:「我有個大膽的想法。」
傳統的凈資產收益率公式是這樣的:
但如果用數學邏輯里的乘法對它做個變換,在等式的分子、分母上同時乘以銷售收入,再同時乘以總資產,就會得到一個全新的公式:
這個全新的公式和原來的公式完全等價,但是產生了三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指標,分別是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總資產)、權益乘數(總資產/凈資產)。
乘法公式中的各個要素是異維合作的關系,每個指標對整體結果都是「等比」的貢獻。
銷售凈利率提升 20%(另兩個指標不變),凈資產收益率就能提升 20%;資產周轉率提升 1 倍,凈資產收益率也會提升 1 倍;權益乘數再提升 50%,凈資產收益率還能提升 50%。
這就是乘法的魅力。
這讓王五大喜過望:「太好了。
我只需要讓團隊分別專注于這三個指標就好了。」
乘法會自動地幫助他們協作,彼此加持。
那怎么提高銷售凈利率呢?提升「能力」。
你用 80 元的總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費用),做出價值 100 元的產品,那么,你的銷售凈利率就是 20%。
但是,如果你能用 80 元的總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費用),做出價值 200 元的產品,那你的銷售凈利率就是 60%。
20% 的銷售凈利率和 60% 的銷售凈利率之間的差異,就是能力的差異。
靠能力賺錢的典型公司是蘋果和華為,這樣的公司有底氣說:「我的產品就是好,就是賣得貴,就是能賺錢。」
于是,王五重金雇用了業內最好的產品經理,還買了很多專利技術,把產品打磨到極度稀缺,以提高銷售凈利率。
那怎么提高資產周轉率呢?提升「速度」。
一個藝術馬克杯,成本為 80 元,賣 100 元。
由于銷售團隊沒有管理好庫存和渠道,用了一年這個杯子才賣出去。
這一年,你只賺了 20 元。
同一個藝術馬克杯,成本也是 80 元,也賣 100 元,由另一個銷售團隊負責銷售,由于庫存管理好、渠道特別通暢,僅用了一個月就賣掉了。
收回錢之后,產品團隊又做了一個藝術馬克杯,又用一個月賣掉了。
結果,這樣的藝術馬克杯一年賣了 12 次。
那么,一共賺了多少錢呢?20 元 ×12=240 元。
同樣的馬克杯,資產周轉率慢,一年只賺 20 元。
資產周轉率快,一年能賺 240 元。
這中間的差異,就是速度。
靠速度賺錢的典型公司是著名連鎖大賣場 Costco(開市客)。
零售業的平均庫存周轉率是 40~60 天,但是 Costco 生生將其縮短為 29.5 天。
一種商品,其他超市一年賣 6 次,它一年能賣 12 次,所以它更賺錢。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于是,王五把資產周轉率加入銷售副總裁的考核指標里,并要求整個團隊提效、提效、提效,以提高資產周轉率。
那怎么提高權益乘數呢?提升「風險」。
我有 1 億元,然后借 1 億元,我用 2 億元周轉,我的權益乘數就是 2。
我有 1 億元,然后借 9 億元,我用 10 億元周轉,我的權益乘數就是 10。
王五想:我用 2 億元周轉,還完利息,凈利潤能有 2000 萬元,那我用 10 億元周轉,用同樣的能力和速度來運作,還完利息后的凈利潤不就有可能達到 1 億元了嗎?我自己掏的錢只有 1 億元,用 1 億元賺 1 億元,我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就達到 100% 了嗎?
權益乘數放大了賺錢能力。
同樣,如果你虧錢,權益乘數也會放大你的虧錢能力。
靠風險賺錢的典型公司是房地產公司。
拍下地,拿去銀行抵押,借到第一筆錢。
開發到一定階段,然后預售,又拿到一筆錢。
不斷加杠桿,以小博大。
這為房地產公司帶來了收益,但也帶來了風險。
左思右想后,王五把權益乘數從 2 提到了 3,稍微加一點杠桿。
因為風險加大,他決定自己抓。
能力、速度、風險,王五在這三個乘法單元上分別加注。
第二年,他獲得了比第一年更大的盈利。
那么你呢?
你是打算靠能力賺錢,靠速度賺錢,靠風險賺錢,還是用乘法讓這三者相互加持,一起發力?
這就是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一點都不難,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數學語言,就能理解:從本質上來說,杜邦分析法是運用乘法法則把一個宏觀的大問題拆成三個可操作性很強的微觀的小問題,然后逐個擊破。
只要你懂得這一點,就抓到了杜邦分析法的精髓。
學會用數學語言,學會用乘法法則,你看很多分析工具都會覺得原來如此有趣,而且有用。
那么,除法呢?
除法:運營能力、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
除法是用來給企業做「體檢」的重要辦法。
還記得展開版的資產負債表嗎?
我們說過,看資產負債表就是先看看你向 3 個債主借了多少錢,再看看你向 2 個股東融了多少錢,再看看這些錢在 4 個資產籃子里的分配策略是否高效。
但是,怎么看?如何給公司做「體檢」,看分配策略是否高效呢?
這時,你就需要數學邏輯里的除法了。
除法表示具有異維競爭特性,非常適合用于給企業做「體檢」。
一家公司的能力可以簡單分為三種: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
這三種能力分別對應資產負債表里的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
如圖 1-5 所示。
圖 1-5 公司三種能力與資產負債表的對應關系
1.運營能力
運營能力是公司有效運作資產的能力。
存貨周轉得快不快,客戶欠款多不多,資金流轉是否高效,體現的都是公司的運營能力。
怎么衡量運營能力呢?
這時,我們需要找到兩個高度相關但維度不同的指標,讓它們進行「異維競爭」。
比如,衡量存貨周轉得快不快,可以從財務報表里找出兩個指標來,讓它們之間「競爭」。
第一個指標,我們可以選存貨平均余額,這個指標很重要,表示公司倉庫里的貨占用了多少資金。
第二個指標,我們可以選銷售成本(不算利潤的貨值)。
我們一定要讓銷售成本遠遠戰勝存貨平均余額。
于是,我們定義一個公式:
存貨周轉次數 = 銷售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假設我的倉庫里常年有 50 萬元價值的庫存,我一年賣出去不含利潤的貨值 200 萬元,那么,我的庫存周轉次數就是 200 萬元/50 萬元 =4。
4 次這個水平怎么樣?如果只是行業平均水平,那不行。
我們要加把勁,一定要讓銷售成本「戰勝」存貨平均余額的能力達到 5 倍,甚至 6 倍!這才能體現我們出色的運營能力。
對運營能力的衡量,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對指標的「競爭」來進行:
存貨周轉次數 = 銷售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應收賬款周轉次數 = 銷售收入/應收賬款平均余額
流動資產周轉次數 = 銷售收入/流動資產平均余額
總資產周轉次數 = 銷售收入/總資產平均余額
對于這些「競爭對手」,我就不一一解釋了。
你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些除法公式對運營能力很重要。
2.償債能力
償債能力就是有一天債主突然要你還錢,你能不能償還的能力。
什么是債務?預收賬款、應付賬款、借款都是債務。
因為這些債務都是隨時產生、隨時歸還的,所以我們將其統稱為「流動負債」。
那我們能拿什么去還流動負債呢?
拿現金、應收賬款、存貨。
從左到右,難度越來越大。
用現金還債是最直接、最簡單的。
用應收賬款還債,可以把憑證拿到保理機構打折變現,然后還債,比用現金還債麻煩一些。
用存貨還債是最難的,因為找到正好需要且正好有現金的人很難。
但如果真的著急了,跳樓價大甩賣,存貨也是能換些錢的。
如果現金就夠還債了,說明公司的「現金比率」很高。
用除法公式表示是:
現金比率 = 現金/流動負債
如果要抵押應收賬款才能還債,說明公司的「速動比率」不錯。
用除法公式表示是:
速動比率 =(現金 + 應收賬款)/流動負債
如果必須甩賣存貨才能還債,說明公司的「流動比率」夠用。
用除法公式表示是:
流動比率 =(現金 + 應收賬款 + 存貨)/流動負債
請問,在償債時,你是打算用現金「打敗」所有流動負債呢?還是讓現金、應收賬款、存貨一起上,「打群架」呢?這體現了公司償債能力的不同。
償債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幾對「競爭對手」。
短期償債能力:
現金比率 = 現金類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 = 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流動比率 = 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長期償債能力:
資產負債率 = 總負債額/資產總額
利息保障倍數 =(稅前利潤 + 利息支出)/利息支出
權益乘數 = 資產/所有者權益
3.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就是股東出 1 元錢,公司一年能幫他掙多少錢。
這也是用除法。
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盈利能力的「全能公式」。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衡量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比如:
凈資產收益率 = 凈利潤/凈資產平均余額
總資產收益率 = 凈利潤/總資產平均余額
每股收益 = 凈利潤/股數
市盈率 = 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加減乘除,如此簡單的數學邏輯,用在觀察和分析一家公司的經營情況上竟然如同透視一樣。
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為了讓你更易于理解,我們用一張圖來展示用加減乘除分析財務報表的全過程,如圖 1-6 所示。
圖 1-6 用加減乘除分析財務報表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