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一般去哪申請國家賠償?
可以先向賠償義務機關(侵犯公民合法權益的政府司法機關)提出,賠償義務機關作出不予賠償決定的,向賠償義務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國家賠償法》第七條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第十三條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
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決定,應當充分聽取賠償請求人的意見,并可以與賠償請求人就賠償方式、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規定進行協商。
賠償義務機關決定賠償的,應當制作賠償決定書,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送達賠償請求人。
賠償義務機關決定不予賠償的,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書面通知賠償請求人,并說明不予賠償的理由。
第十四條賠償義務機關在規定期限內未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的方式、項目、數額有異議的,或者賠償義務機關作出不予賠償決定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賠償或者不予賠償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國家賠償的審理程序
根據2010年4月29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結合國家賠償工作實際,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3月21日頒布了《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程序的規定》,對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的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程序的規定》的司法解釋共24條,自2011年3月22日起施行。
據介紹,司法解釋在規范審理程序的同時,突出“簡便”和“快捷”,使賠償請求人及時獲得賠償。
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已于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取消確認程序是此次修改的一大亮點。
為了保障賠償請求人的權利,本司法解釋規定賠償義務機關對于職權行為的合法性負有舉證責任,并規定賠償請求人可以提供證明職權行為違法的證據,但是不因此免除賠償義務機關對其職權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新修正的國家賠償法增加了關于賠償義務機關可以與賠償請求人進行協商的規定,規定賠償委員會可以組織賠償請求人與賠償義務機關就賠償方式、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依照國家賠償法第四章的規定進行協商。
同時明確規定賠償委員會組織協商應當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則,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一方或者雙方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賠償委員會應當及時作出決定。
本司法解釋規定如果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經協商達成協議,賠償委員會審查確認后應當制作國家賠償決定書。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程序的規定
(2011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13次會議通過)
根據2010年4月29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結合國家賠償工作實際,對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以下簡稱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的程序作如下規定:
第一條
賠償請求人向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應當遞交賠償申請書一式四份。
賠償請求人書寫申請書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申請。
口頭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填寫《申請賠償登記表》,由賠償請求人簽名或者蓋章。
第二條
賠償請求人向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應當提供以下法律文書和證明材料:
(一)賠償義務機關作出的決定書
(二)復議機關作出的復議決定書,但賠償義務機關是人民法院的除外
(三)賠償義務機關或者復議機關逾期未作出決定的,應當提供賠償義務機關對賠償申請的收訖憑證等相關證明材料
(四)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在賠償申請所涉案件的刑事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行政訴訟程序、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法律文書
(五)賠償義務機關職權行為侵犯賠償請求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證明材料
(六)證明賠償申請符合申請條件的其他材料。
第三條
賠償委員會收到賠償申請,經審查認為符合申請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并通知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認為不符合申請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決定不予受理;
立案后發現不符合申請條件的,決定駁回申請。
前款規定的期限,自賠償委員會收到賠償申請之日起計算。
申請材料不齊全的,賠償委員會應當在五日內一次性告知賠償請求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收到賠償申請的時間應當自賠償委員會收到補正材料之日起計算。
第四條
賠償委員會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賠償申請書副本或者《申請賠償登記表》副本送達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第五條
賠償請求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代理人。
律師、提出申請的公民的近親屬、有關的社會團體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經賠償委員會許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為代理人。
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可以委托本機關工作人員一至二人作為代理人。
第六條
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委托他人代理,應當向賠償委員會提交由委托人簽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托書。
授權委托書應當載明委托事項和權限。
代理人代為承認、放棄、變更賠償請求,應當有委托人的特別授權。
第七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應當指定一名審判員負責具體承辦。
負責具體承辦賠償案件的審判員應當查清事實并寫出審理報告,提請賠償委員會討論決定。
賠償委員會作賠償決定,必須有三名以上審判員參加,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作出決定。
第八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有權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申請其回避:
(一)是本案賠償請求人的近親屬
(二)是本案代理人的近親屬
(三)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四)與本案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九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可以組織賠償義務機關與賠償請求人就賠償方式、賠償項目和賠償數額依照國家賠償法第四章的規定進行協商。
第十條
組織協商應當遵循自愿和合法的原則。
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一方或者雙方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賠償委員會應當及時作出決定。
第十一條
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經協商達成協議的,賠償委員會審查確認后應當制作國家賠償決定書。
第十二條
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或者反駁對方主張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有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情形的,應當由賠償義務機關提供證據。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承擔不利后果。
第十三條
賠償義務機關對其職權行為的合法性負有舉證責任。
賠償請求人可以提供證明職權行為違法的證據,但不因此免除賠償義務機關對其職權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可以組織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進行質證:
(一)對侵權事實、損害后果及因果關系爭議較大的
(二)對是否屬于國家賠償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爭議較大的
(三)對賠償方式、賠償項目或者賠償數額爭議較大的
(四)賠償委員會認為應當質證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
賠償委員會認為重大、疑難的案件,應報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審判委員會的決定,賠償委員會應當執行。
第十六條
賠償委員會作出決定前,賠償請求人撤回賠償申請的,賠償委員會應當依法審查并作出是否準許的決定。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應當決定中止審理:
(一)賠償請求人死亡,需要等待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表明是否參加賠償案件處理的
(二)賠償請求人喪失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賠償請求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賠償請求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在法定審限內不能參加賠償案件處理的
(五)宣告無罪的案件,人民法院決定再審或者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
(六)應當中止審理的其他情形。
中止審理的原因消除后,賠償委員會應當及時恢復審理,并通知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第十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賠償委員會應當決定終結審理:
(一)賠償請求人死亡,沒有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或者賠償請求人的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放棄要求賠償權利的
(二)作為賠償請求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后,其權利義務承受人放棄要求賠償權利的
(三)賠償請求人據以申請賠償的撤銷案件決定、不起訴決定或者無罪判決被撤銷的
(四)應當終結審理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作出決定:
(一)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或者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依法予以維持
(二)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重新決定
(三)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查清事實后依法重新決定
(四)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逾期未作決定的,查清事實后依法作出決定。
第二十條
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作出決定,應當制作國家賠償決定書,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第二十一條
國家賠償決定書應當載明以下事項:
(一)賠償請求人的基本情況,賠償義務機關、復議機關的名稱及其法定代表人
(二)賠償請求人申請事項及理由,賠償義務機關的決定、復議機關的復議決定情況
(三)賠償委員會認定的事實及依據
(四)決定的理由及法律依據
(五)決定內容。
第二十二條
賠償委員會作出的決定應當分別送達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和復議機關。
第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辦理本院為賠償義務機關的國家賠償案件參照本規定。
第二十四條
自本規定公布之日起,《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案件程序的暫行規定》即行廢止;
本規定施行前本院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綜合上面所說的,國家賠償如果自己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那么就可以申請國家賠償,而且國家賠償也一般是有專門管理的部門,就是為了可以更好的處理類似的事情,所以,國家賠償我們一定要多咨詢一下,這樣才能更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友情提示:
以上就是關于“法律規定一般去哪申請國家賠償?
”的所有內容,如有差錯,請讀者自行判斷本文內容的正確性。
如若轉載或引用,請您注明出處:
http:
///about/110484.html,感謝廣大網友們的分享。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