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警方沖進以科技公司為掩護的網絡電信詐騙引流窩點時,女孩小劉被嚇呆了。錄口供時,她聲淚俱下,反復央求警方:“叔叔,您能不能別把我帶到山東去,我還要上學,還要參加專升本考試。”
經調查,小劉是江西南昌一所職業院校的學生,2023年暑假,她在校園內看到了一則招聘“文員”的廣告。為了掙取生活費,給務農的父母減輕負擔,小劉應聘到該公司,她的工作是每天通過十幾部手機加入微信群,再將群成員拖到“老板”指定的微信群里接受“洗腦”。
“剛開始她并不知道這是違法行為,后來應該有所覺察,但仍存在僥幸心理。”東營市公安局反詐中心辦案人員畢小芳介紹。考慮到小劉主觀惡意不強、認罪認罰態度較好,警方為其辦理了取保候審,并納入到“非羈押訴訟智慧監管平臺”進行日常監管。
非羈押訴訟智能監管平臺是2023年東營檢警聯手參與市域社會治理創新的最新成果。平臺以電子手環和手機APP為載體,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通過外出提醒、違規預警、定時打卡和不定時抽檢等多重功能,對被監管人實行日常監管。被監管人員通過佩戴電子手環,或下載手機APP,每天定時刷臉,在電子圍欄設定的區域內被適度監控下,就能夠最大限度回歸社會和正常工作生活。得益于這個平臺,小劉重返校園繼續學業。
“檢察官叔叔,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通過專升本考試了,我還打算考教師資格證,將來做一名老師教書育人。”去年初冬的一天,小劉給辦案檢察官打來了電話。
“這個消息讓我們非常欣慰”,東營市檢察院一級檢察官胡樹新表示,智能監管平臺不是冷冰冰的“電腦”,其也有人性化,也有司法溫度,目的是最大限度讓不必羈押的輕微刑事犯罪嫌疑人免受“牢獄之苦”,盡快回歸社會。被監管人員小丁曾是大車司機,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抓獲后依法取保候審,疫情期間他提出想去外地“跑車”養家糊口,但又擔心闖“圍欄”,監管人員就重置了電子圍欄范圍,將山東到安徽沿途高速公路附近區域納入其中,保障了被監管人正常的工作生活。
去年以來,東營市檢察院積極探索以羈押必要性全流程審查、非羈押訴訟全方位保障、全社會支持為主要內容的“三位一體”工作模式,將降低審前羈押率貫穿到刑事訴訟全過程。數據顯示,自東營市檢察機關推行“三位一體”非羈押訴訟模式以來,東營審前羈押率從2023年的39.6%降至2023年的19.2%。這項創新成果不僅榮獲東營市“十佳改革創新案例”、“山東省檢察機關創新成果一等獎”,還被評為最高檢首批檢察改革典型案例。
東營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丁西超表示,“理念一新天地寬”,下一步,東營市檢察機關將把深化“三位一體”非羈押訴訟工作作為為民辦實事的一項重要舉措,聯合公安等機關,全面推廣應用非羈押訴訟智慧監管系統,依法減少羈押性強制措施適用,更好地引導罪犯改造,減少社會對抗,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為深化社會治理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