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今天的人們都知道知識產權很重要,但究竟有多重要?國際上有一個笑話,如果你遇險了,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你發信號、點火堆、大聲呼救都沒有用,但是你只要畫一個“米老鼠”像,迪士尼的知識產權團隊一定跨越千山萬水、不遠萬里把你帶回去送上法庭,向你主張權益。這雖然只是一則笑話,但在現實中,迪士尼不遺余力地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影響到美國修改著作權法。為了延長著作權的壽命,迪士尼力促美國國會及總統將著作權有效期延長至作者死亡后70年。
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松尼波諾著作權期延長法案》(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根據該法案,1978年1月1日以后創作完成或發表的作品,個人作品可以獲得終身及身后70年的保護期,而職務作品可以獲得自發表之日起95年或自創作完成之日起120年的保護期,以先到為準。對于在1978年以前已發表或已登記的作品,只要在28年版權保護期限屆滿后有效進行續展的,最長可以獲得95年的保護。據此法案,米老鼠的版權延長至2023年?!端赡岵ㄖZ著作權期延長法案》因此也被稱為“米老鼠條款”。
知識產權對于企業重要,對于消費者也同樣重要。比如,為保護自己的權益,消費者一旦購買到侵權假冒商品,可以依據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標法主張自己的權益。在知識產權領域,雖然商標與消費者日常生活的聯系更直觀、更密切,但實際上,消費者平時不太關注的專利、著作權、地理標志等同樣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已經形成體系,可以有效地通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實現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本文將對與此相關的現有法律體系進行分析,以期幫助消費者了解,一旦你購買到侵權假冒商品時,如何依法維權,有哪些法律你應當熟知。
在我國,以民法典為知識產權的立法淵源,以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等專門法律法規為監管處罰依據,以刑法為刑責震懾保障,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特別法作為兜底保障,加之上述法律法規配套的司法解釋、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等,我國融入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相關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已經形成體系。
(一)民法典確定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及侵權責任,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特別規定。
知識產權的民事權利得到民法典的確認,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就下列客體享有的專有的權利:(一)作品;(二)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三)商標;(四)地理標志;(五)商業秘密;(六)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七)植物新品種;(八)法律規定的其他客體。”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钡谝磺б话倭邨l規定,“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痹谶@些對侵權責任的普遍性規定的基礎上,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條規定,“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民法典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二)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專門法律體現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有機統一。
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均對保護知識產權、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有相應的規定。商標法第一條規定,“為了加強商標管理,保護商標專用權,促使生產、經營者保證商品和服務質量,維護商標信譽,以保障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制定本法?!泵鞔_了保障消費者利益為立法宗旨。
專利法立法宗旨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消費者”,但是其第六十五條規定“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引起糾紛的,由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愿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也可以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贝死﹃P系人包括消費者。
著作權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睆娀鳈喾ǖ膶嵤驌羟址钢鳈嗟男袨?,有利于提高消費供給的數量和質量,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時代,隨著精神產品的增多,著作權在保護消費者虛擬財產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民法典在傳統公認的商標、專利、著作權三大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將地理標志、商業秘密等也明確列入知識產權保護的范圍。《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第一條規定“為規范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使用,保證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質和特色,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相關規定,制定本辦法。”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一條規定,“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制定本法?!毕M者人身安全毫無疑問是公眾健康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地理標志在消費者選購商品中,也是重要的參考信息,有的甚至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商業秘密方面,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和第二十一條的規定,“經營者以及其他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違反本法第九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由監督檢查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狈床徽敻偁幏ㄋQ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侵犯商業秘密的后果,可能是增加了供給,破壞了市場的供求關系,也可能影響正常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如特殊的產品工藝的和稀缺性決定了其展示價值,而由于技術信息被侵犯,造成其在市場上的仿制品泛濫,其商品價值會迅速降低。
反壟斷法、廣告法對知識產權保護也有相應的規定。反壟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边@一條的規定,又和專利法中的標準必要原則相對接,并且在民法典第八百五十條中也有上位法的規定,具體為“非法壟斷技術或者侵害他人技術成果的技術合同無效。”
為做好專利監管,強化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廣告法第十二條規定“廣告中涉及專利產品或者專利方法的,應當標明專利號和專利種類。未取得專利權的,不得在廣告中謊稱取得專利權。禁止使用未授予專利權的專利申請和已經終止、撤銷、無效的專利作廣告。”
(三)刑法明確了假冒注冊商標罪等罪名,對嚴重的侵權假冒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加大了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修訂案,經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將“侵犯知識產權罪”作為一個獨立的犯罪類別規定于“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從而對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第一次以刑法基本法的形式作出了規定,加大了對于此類犯罪的懲罰力度。侵犯知識產權罪包括: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非法制造或者銷售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罪;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制品罪;假冒專利罪;侵犯商業秘密罪。刑法關于侵犯知識產權罪的條款詳見第二百一十三條至第二百二十條。
侵權知識產權罪的構成要行為人侵犯了他人的專有權利,必須是主觀故意的結果犯,行為人主觀過失不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罪。如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就要求銷售者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并且銷售金額數額較大。對于侵權行為未造成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巨大的認定,不同罪名的認定有上有所區別,如“個人侵犯著作權犯罪違法所得2萬元以上的屬于違法所得數額較大,違法所得10萬元以上的屬于違法所得數額巨大”,而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服務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情節嚴重”,應當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二)假冒兩種以上注冊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三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應當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的;(二)假冒兩種以上注冊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三)其他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六條,對使用類似或近似他人注冊商標的,同樣會涉嫌刑事犯罪。
(四)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知識產權保護專門法之間的轉致適用有利于消費者權益保護。
假冒行為屬于欺詐行為的一種。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痹谙M維權實踐中,多數取得加倍賠償的案件也是關于侵權假冒產品的。假冒行為,一般是指未經權利人同意或許可,第三人在其制品上標注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商標、專利標記、他人署名等。對應也是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的規定。
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中“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的理解問題,目前多數觀點認為,另有規定應是指關于食品安全和商品房買賣等法律或者司法解釋的規定。
在懲罰性賠償方面,商標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商標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賠償數額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p>
按商標法的這條規定,惡意侵犯商標權,情節嚴重的,被侵權人可以最高主張損失五倍的懲罰性賠償,這個賠償的力度是大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退一賠三”的力度的,不過商標法中的這個權利人是否包括消費者存在爭議,多數人認為這里的權利人是商標專用權的權利人,而因為商標侵權受到損失的消費者只是利害關系人。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仍應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處理。
筆者支持假冒商標中涉及消費者權益加倍賠償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理由是除了主體應是注冊商標專有人或者是被授權人之外,還有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賠償數額的適用條件是要“情節嚴重的”才適用,而消費者個案很難上升到情節嚴重。如果為了一兩個案子,將關于假冒商標的消費者權益加倍賠償案轉致到商標法,會造成維權中的理解沖突、定損爭議等一系列問題。筆者之所以論述這個問題,也是因為目前已經有職業索賠人盯上商標法第六十三條。法律的適用是嚴肅的,不是索賠人認為個案中哪部法賠得高就先選哪部法律的問題。
- END -
作者|張德志 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監督部主任
【版權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法治網微信公眾號。
來源:法治網微信公眾號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