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康養·團圓季#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通貨膨脹速度是愈來愈快,為了增加老人們到手的真金白銀,來進一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質量,從2005年開始,我國就著重上調養老金的最低發放基數,今年已經是上漲的第18個年頭了。如今已然是12月下旬,我國的多個城市,已經公布了最新的養老金最低發放基數,一線城市北京和上海,養老金的最低發放基數已經超過了1萬元,目前已知最低的是黑龍江,但也幾近6000元,準確的說是5865元。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很多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連每月4000元的水平都達不到,這又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城鎮職工的養老金組成一般有2部分,那就是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性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65歲為101)、基礎養老金=所在地區養老金計發基數(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那些2023年9月30日前參加工作、2023年10月1日前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還能額外領取一筆過渡性養老金=養老金計發基數*社保平均繳費指數*賬戶前工齡(視同繳費年限)*過渡性養老金計發系數。
從以上公式中我們不難看出,養老金發放基數影響到的是基礎養老金,以及過渡性養老金。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養老金計發基數越高城市,人們到手的退休金越多。比如說貴州的養老金最低發放基數只有一百出頭,而上海養老金的最低發放基數達到了1300元。當然那些沒有資格領取過渡性養老金的人,一般情況下到手的養老金就要更少一些了。如果養老金的發放基數一定,個人選擇的繳費基數越高、繳費年限越長,到手的養老金就越多。從社會貢獻的角度出發,一般情況下,城鎮職工養老金比城鄉居民養老金的計發基數要更高一些。
看完這些概念大家可能對養老金水平還沒有什么概念,下面我們就來一個實例演算:
假設企業職工劉大爺按照正常年齡退休,他的個人賬戶儲蓄額有7萬元,個人所在地區的養老金計發基數為7000元,劉大爺的平均繳費指數為0.5,共計繳費28年。那么劉大爺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為504元=70000/139、基礎性養老金為1470元=7000(1+0.5)/2*28*1%、由于不是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所以沒有過渡性養老金可領,二者相加為1974元=504+1470。
綜合來看劉大爺的養老金水平還是比較低的,因為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的平均水平為3000元左右,不過從2005年開始我國就在著重上調養老金的最低發放基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大爺的養老金說不定能慢慢的達到平均水平。那些正在繳納養老保險的人,如果個人經濟實力允許的話,還是要盡量延長個人的繳費年限,或者選擇更高檔次繳費。
往期文章:滿足這4個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可以申請,提前5年退休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