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繼承法規(guī)定公民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訂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將其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shù)人繼承,也可以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現(xiàn)行《繼承法》規(guī)定了五種遺囑形式: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
一份遺囑要合法有效,必須具備合格的形式要件與實質要件。
遺囑人須有遺囑行為能力;遺囑須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遺囑不得剝奪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繼承權;遺囑中所處分的財產須為遺囑人的個人財產;遺囑須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
若采用自書遺囑的方式,自書遺囑必須由立遺囑人全文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制作的年、月、日。自書遺囑不需要見證人在場見證即具有法律效力。
在形式上有瑕疵的遺囑是否有效,根據(jù)《執(zhí)行繼承法的意見》規(guī)定,繼承法實施前訂立的老年人遺囑沒有經過公證處公證過 有沒有法律效力,形式上稍有欠缺的遺囑,如內容合法,又有充分證據(jù)證明確為遺囑人真實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遺囑有效。
因此,立遺囑人寫好了遺囑,滿足了上述條件即可,并不需要辦理公證。
但是經過公證的遺囑,由于其辦理程序嚴格、撤銷方式繁瑣、文書要求規(guī)范、辦理機構專業(yè)等特征,在司法實踐當中被采信的程度也是在這幾種遺囑形式中最高的。
遺囑人可以撤銷、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在遺囑的效力上, 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shù)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公證遺囑為準;沒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的遺囑為準。
因此,若不存在公證過的遺囑,最后的書面遺囑在形式上不存在無效或其他瑕疵的情況下即為有效的。若存在公證過的遺囑,想最后的書面遺囑具有效力,則需要撤銷原遺囑公證,提交原來的遺囑公證書并到原公證處辦理。需要訂立新的遺囑公證的,將最新的書面遺囑再進行公證即可。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建議可以采用公證遺囑的方式。
刷新
翻看
我
您有10+條未查看新聞,點擊查看
法律規(guī)定的五種遺囑哪種效力最高?
遺囑,是立遺囑人生前確立的將個人財產在百年之后遺留給何人的意思表示,是單方法律行為,是每個人私密的自主行為,處分的是歸屬于自己的合法的個人財產。
法律規(guī)定的五種遺囑哪種最有效?立與不立、如何立,需要根據(jù)個人及其家庭關系以及財產情況而確立。與子女無關、與配偶無關,與其他任何人都無關,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不能受任何人的意見左右,更不能存在受脅迫或重大誤解的情形,必須是立遺囑人在意識清醒狀態(tài)下的完全自愿的行為。
一、立遺囑必須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遺囑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也就是說遺囑人要年滿18周歲且精神狀況正常。(如有人認為當事人立遺囑時神志不清,對遺囑效力存有異議,可在法院庭審時舉證證明。)
第二、遺囑的形式要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根據(jù)我國《繼承法》的規(guī)定,遺囑的形式包括五種: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和口頭遺囑。只要符合相應的規(guī)定,這些遺囑都是有效的。
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效力高于其他形式的遺囑;
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并簽名,要注明年、月、日;
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的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注明年、月、日,并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
錄音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的見證人在場見證;
至于口頭遺囑,只有在危急情況下(指生命瀕危、無法存續(xù),無法以其他形式立遺囑的情況下)遺囑人才能立口頭遺囑,并應當有兩名以上無利害關系的見證人在場見證,但在危急情況解除后,若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錄音形式立遺囑的,之前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見證人以法院開庭時當庭的證言為依據(jù)。
第三、遺囑人在遺囑中處分的只能是自己的財產(自己的財產想給誰就可以給誰),關于這一點尤其要注意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分,夫或妻一方在立遺囑的時候,只能處分夫妻共同財產中屬于自己的部分。
二、遺囑應該怎么立?
依照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遺囑形式分為五種:自書遺囑、代書遺囑、口頭遺囑、錄音(錄像)遺囑、公證遺囑。法律規(guī)定的五種遺囑哪種最有效?每種遺囑均有其生效的法定形式,因其各自不同的生效要件要求,故而各有利弊。其中,因公證遺囑結合了前四種遺囑形式的優(yōu)勢,擁有最詳盡的法律告知,最嚴謹?shù)某绦蛟O計,最清晰的表達,故享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一般情況下,當事人應當理性地、優(yōu)先地選擇公證遺囑作為遺囑形式。
但是,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要訂立公證遺囑,也并不意味著只有公證遺囑才有法律效力。
法律規(guī)定的五種遺囑哪種最有效? 訂立遺囑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無論你選擇立與不立,上面的內容都是每個公民不得不知的常識,以法律知識武裝自己、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如此一來,才能在糾紛面前不畏縮,在謠言面前不恐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自其它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
咨詢電話:18511557866
關注微信